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安徽省大学排名 > 正文

铜陵学院排名最新全国排行榜多少名

更新时间:2024-04-28 21:01:18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铜陵学院2024年全国排行第393名,该校是一所多科性的省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是安徽省财经类人才培养、培训的基地,入选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铜陵学院排名最新全国排行榜多少名

一、铜陵学院2024年排名

1、铜陵学院全国排名【软科版】

序号学校名称公布机构公布时间全国排名
1铜陵学院软科2023财44+
2铜陵学院软科2022财44+(600+)
3铜陵学院软科2021财43+(600+)
4铜陵学院软科2020600+
5铜陵学院软科2019512
6铜陵学院软科2018566

2、铜陵学院全国排名【校友会版】

序号学校名称公布机构公布时间全国排名
1铜陵学院校友会2023393
2铜陵学院校友会2022398
3铜陵学院校友会2021400
4铜陵学院校友会2020548
5铜陵学院校友会2019613
6铜陵学院校友会2018590
7铜陵学院校友会2017569
8铜陵学院校友会2016620

二、铜陵学院多少分能考上

1、2023年铜陵学院在河南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7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37925;

2、2023年铜陵学院在福建历史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2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4918;

3、2023年铜陵学院在四川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84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25979;

4、2023年铜陵学院在安徽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82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01655;

5、2023年铜陵学院在吉林文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38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8771;

年份院校(招生方向)招生省份科目类型所在批次/段最低录取分最低位次
2023铜陵学院河南文科本二52737925
2023铜陵学院江苏历史本科52329522
2023铜陵学院四川文科本二51627412
2023铜陵学院江苏物理本科500127538
2023铜陵学院山东综合1段497174679
2023铜陵学院广东物理本科496148202
2023铜陵学院安徽文科本一49525413
2023铜陵学院福建物理本科49558408
2023铜陵学院福建历史本科49214918
2023铜陵学院安徽文科本二48629311
2023铜陵学院河南理科本二485176563
2023铜陵学院湖北历史本科48525545
2023铜陵学院四川理科本二484125979
2023铜陵学院安徽理科本一482101655
2023铜陵学院安徽理科本二460125654
2023铜陵学院吉林文科本二A4388771
2023铜陵学院广西理科本二43278139
2023铜陵学院吉林理科本二A39835294

三、铜陵学院简介  

铜陵学院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9月获批安徽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4月,“铜陵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成为安徽省唯一依托高校运营的国家级众创空间;2021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合作院校。

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学校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行知联盟),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设了华为、蓝盾、中鼎、金纬、招商信诺、速度中国、青鸟储备等特色冠名班,泰富、新能等创新创业特色班。

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努力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设“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建立了大数据产业学院,拥有“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光电检测与智能装备”省级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