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1.D【解析】“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据原文第1段倒数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应是“卜辞资料印证”《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属于偷换对象,且原文的意思是“基本可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旧史学”错,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原文指“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属于范围的括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耳/索之/果然/
4.B【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与D两项。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所以,选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虔”“处之”各1分,大意3分)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救正”“固宠”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发布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偷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盗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银子虽然经强行盗取,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坚持争论,于是就交付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把旨意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立刻前来赴宴。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不久以太傅辞官。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8.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其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后一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泛滥中国的情景,“崔嵬”指高大雄伟,“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盛唐气象的象征性,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9.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具体分析典故的作用。最后两句紧承第7-8句的“大唐王朝统一天下、无为而治的盛况”的意思反用典故。当年的任公子因为水中有巨鱼而钓,如今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表示世无巨寇显然对大唐王朝的赞颂,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本想有番作为,却也只能任公子一样“罢钓竿”,有失落之感。
【鉴赏】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最后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前四句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及感想。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前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一派雄壮的气象。后两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后四句歌颂盛世,一派祥和安宁,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10.【解析】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1)D得3分,B得2分,E得1分【解析】E项,“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不准确,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更多是对土地的留恋。A项,“孤僻”错,应是“固执”。C项,“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错,小说的主题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对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下,土地日益减少的伤感与思考。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示着他对土地的告别。(四点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一般而言,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显然“锄”应指六安爷带着锄着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地的这一举动,也是六安爷手中的农具。从深层含义看,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却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百亩园就要被占用,再也没有机会锄地了,那么“锄”则有更深层的精神意义:成了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曾经的生活的怀念。从全文的主旨来看,作者表现了农业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逐渐被“锄掉”的对程,所以从社会层面讲,“锄”这一动作有“替代”的象征意义。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词的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对重复词语的作用的分析。对于文中重复频率较的词语或句子的作用的分析,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在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时,用“几万”修饰人们流的汗水,“几百万”修饰百亩园产的粮食,内容上突出百亩园的历史之悠久和重要性,多次重复在情感上也表现了村子里人对百亩园的依赖与不舍之情,其百亩园的重要性与后文被卖后将被毁形成对比,同时也为后文六安爷不顾劳累锄地作铺垫。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4)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点;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理解六安爷的关键”和“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暗示答题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两方面进行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三次出现,多次不顾村人的劝阻,一方面表现了六安爷的固执性格和对土地的温情与热爱,另一方面因为六安爷处于半瞎状态,加之百亩园即将消逝,再无没有机会锄地了,所以要“过瘾”,也突出了六安爷对失去耕地的无奈与悲凉。从主旨角度看,六安爷个人的“过瘾”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劳作,因为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更有精神寄托的内涵。从社会层面讲,小说揭示农业耕地被工业生产挤占的现状,通过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工业化社会到来的深沉思考。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1)D得3分,A得2分,B得1分【解析】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真正标志陈忠实走上专业作家的是“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C项,“错误判断”错;E项,“一帆风顺”属于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提及他是否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往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涉及题干意思的是材料中的第3-5段,1985年写了小说《蓝袍先生》,使自己的创作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确定自己的风格。1985年出访泰国,开拓视野,使他从家乡剥离出来,从认识与思想上打开自己。同时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并重建自我,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概括时要从认识与思想、确立文学地位、重建自我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首先要进行题干转换,明确答题方向。“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指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永留人间”是指其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因此答题的方向思考为什么陈忠实的文学作品能够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答题时要从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特点、地位、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能够反映陈忠实文学作品地位的内容在相关链接1中,如《白鹿原》“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独树一帜的”。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感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代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梳理陈忠实的“剥离”,材料中讲了陈忠实的三个“剥离”:①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②从封建残余桎梏中剥离出来,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获得精神解放;③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陈忠实又在“寻找”什么呢?材料第5段讲了他在寻找新的创作结构、寻找“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并寻找到了“文化心理结构”学说,最后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出确立自己文学地位的作品。因此“剥离”和“寻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剥离”促成“寻找”,“寻找”要求必须先“剥离”。答题时首先要依据文本内容确定两者的关系,然后再用文本内容论证观点。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13.C【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运用的辨析能力。举重若轻: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第①句显然不符此意,应改为“简明扼要”。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或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第③句应改为“改弦易辙”。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第④句应改为“相比”。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14.B【解析】本题考查对语病的辨别能力。A项,“西红门创业大街”不能与“启动”搭配。C项,中途换主语,后一句的主语应是“新媒体”,而不是“实时性”。D项,句式杂糅,“受……影响”和“在……影响下”杂糅一起。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 | 这 | 如果 | 而且 | 那么 | 也 |
B | 最好 | 当然 | 一旦 | / | 而且 | 就 |
C | 一定 | 也 | 如果 | 并且 | 因此 | / |
D | 尽量 | / | 因为 | 进而 | 所以 | 仍 |
15.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具体表现为对虚词的考查,本质上体现为语言与思维能力的考查。做此题一般采用排除法。通读全句,首先排除B项,第①处不能填“最好”,因为第一句显然是全语段的总结句,而后面内容没有涉及哪个“最”的意思。C项,第①处不能填“一定”,与后文“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矛盾,即使填了“一定”第②处也不能填“也”(“也”表示并列),因为前后是转折关系。所以排除C项。D项中,原因不能够成“因为”与“所以”的关系。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___①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___②__,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__③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16.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②在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语法、语境、逻辑、连贯等方面进行思考。第①处答题的关键是看清冒号后面的内容,所要填的句子是对冒号后面内容的总领句。由“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环境”可以,应填“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颜色”之类的句子。第②处从“比如牵牛花”句,所填的句子的主语是“有些花”,再结合“清晨”“之后”“最后”可知,应填“有些花的颜色随时间而变”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是填“花的颜色变化”的原因,前面已经有半句,结合整个句子,PH值导致花青素发生变化,所以应填“花青素也会随之而变”之类的句子。
17.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17.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具体考查示意图转换成文字。题干中已经明确叙述的对象是“中华文化体验”计划,所以叙述主语是“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然后从下到上进行分层叙述,整个体验活动由“活动”和“讲座”组成,在具体表述时可以把第三层的内容分别作为“活动”与“讲座”的定语,最后按活动的时间顺序,把“年终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作为结束语。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评】首先要看清漫画的内容,弄清漫画的寓意。整个漫画分别有“1”和“2”两小组图组成。第1小组中,左边的小孩考了100分得到了一个“吻痕”(表扬或奖励),而右边的小孩考了55分得到一个“掌印”(批评或惩罚);第2小组中,左边之前考100分的小孩这次考了98分,退步了,就被批评(或惩罚),右边之前考了55分的小孩这次因为考了61分,进步了,就受到赞赏或奖励。
单从第一个孩子(左边)的“遭遇”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成绩(成长)不要苛责,不必追求完美,应允许孩子存在不足。
单从第二个孩子(右边)的“遭遇”来看,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对于孩子的进步,要予以肯定。
综合两个孩子的情况和“吻痕”与“掌印”的寓意,如果从教育方式的角度看,可以这样立意: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格的要求与严厉的责罚固然必要,但对孩子的进步,要多鼓励肯定,尤其不能苛求完美。
从评价依据的角度看,对两个小孩的评价依据都是分数。考得分数高则表扬,考得分数低则批评;分数退步了则批评,分数进步了则表扬: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只看分数的评价方法。也可以这样立意:批判那种唯分数论的评价方法与机制。批判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家长、当然也可以是社会。
其次,读懂写作要求,明确写作思路。此作文题不仅有现实性与生活性,命题人将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如唯分数的教育方式与评价方式,采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考生阅读漫画时只要看出所讽刺的社会现象,然后对这个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此作文题表面看似漫画作文题,实则为社会现象评论型作文题,要求考生就事论事。同时,此作文题又充满了思辨性,即要求考生一定程度上联系现实,全面地思考“分数”的意义,思考表扬与批评的运用,思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与退步问题,思考如何科学地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
如果写议论文,要求就事论事,对漫画所揭示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再分析其原因与危害,最后指出解决的办法(建议)。如果写记叙文,可以以“分数”的线索,记叙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用故事引起读者对“唯分数论”教育方式的反思。切不可写成漫画欣赏式的文艺评论,或简单地依据四幅小图,生硬地编故事。
评分标准(非官方):
1.定义:漫画材料作文,不是话题作文。所以必须在教育圈子里谈问题,抛开教育圈以社会评价为话题是不行的。
注意细节:唇印掌印暗示对孩子的评价,四张纸是考试答卷得分。
核心立意:批判唯分数论,批判教育评价单一。
一类卷(48~60):1.批判唯分数论。2.批判教育目标功利短视。3.批判教育评价单一。4.批判教育方法简单粗暴。5.批判教育重智轻德。以上一点突出或多点论及,议论深刻的54分以上给分,议论一般的48~53之间给分。
二类卷(42~47):对细节略有忽略,但依然在教育孩子这个范围内谈问题。1.教育宽严因人而异:成绩好要严格一点,98分也要挨打;成绩不好要宽容一点,61分也要鼓励。2.好孩子未必是夸出来的:100分一夸就退,55分一打就进。
记叙文可以以漫画寓意为主题,写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补充:1.议论必须结合漫画内容,要么复述漫画内容,要么分析画中现象的原因或危害,不能撇开漫画内容单纯谈评价。比如谈人应该有好心态,就属于离题卷。
2.漫画是用幽默的方式进行讽刺批判。所以立意时也必须是批判,有考生将原本批判负面的漫画当成正面表扬来立意,谈进步就该奖赏退步就该惩罚,这是不对的。这才是最贴切的立意。再不能揪着任务驱动不放了。漫画主要任务是讽刺批评,怎么能有选择权衡取舍?所以左边右边方式都不对。整体上就是批评唯分数论。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怎么样?录取分数线..
时间:2024-06-08 08:35:12甘肃上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多少分 分数线及排名
时间:2024-06-08 08:32:53武汉城市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怎么样?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时间:2024-06-08 08:30:02内蒙古高考特殊类型提前批报考控制线是多少分
时间:2024-06-07 16:24:56西藏高考特殊类型提前批报考控制线是多少分
时间:2024-06-07 16:24:03青海高考特殊类型提前批报考控制线是多少分
时间:2024-06-07 16: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