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育投入全浪费论站不住脚,教育经费计提比例

更新时间:2023-08-27 10:29:35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专家随口抛几个激起网络舆论的话题容易,但要真正解决教育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恐怕不是信口开河就能奏效的。

■顾骏

最近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称,中国GDP的4%都给了教育,超过财政支出的20%,加上社会和家长的投资,整个教育投入已经相当高了,但“没有用到点子上全浪费了,全用在应试教育上,用在硬件上,用在高大上的地方,给再多的钱都没用,反而把贫富悬殊拉得更大,把教育不公平拉得更大”。专家一发言,媒体自然蜂拥关注,也引发舆论争议。

相比过去,中国各级教育获得的财政投入确实增加不少,但要说“相当高”,未免夸张了。国际上衡量教育投入有一条基准线,不是“占GDP4%”这个具体数值,而是看这个数值相对于什么而言。通常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至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早在2001年,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已达4.8%,哥伦比亚、古巴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更高达5.6%。中国到2012年人均GDP超过61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才达到GDP的4%,何谈“相当高了”?

至于说“许多钱没有用到点子上”,得一分为二看。钱没用到“点子”上的情况当然存在,这么大的盘子,一个角落里的钱没用好,数字就足够惊人了。问题是说“全浪费了”,那就又夸张了。如此巨量资金要“全浪费”,岂不是满大街都是红彤彤的百元大钞?事实上,4%实现后,新增经费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相较过去,免费项目多了,困难学生上学更有保障。钱到底有没有花在刀刃上,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财政、审计和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或许比该专家之言更具说服力。

该专家说,很多钱全用在应试教育上。那先要界定好概念,应试之风不止和以应试为目的教育是两回事。专家所说的钱全花在应试教育上,指的是钱全花在了应试上,还是花在了以应试为检验手段的学校教育上?如果是前者,用常识和经验来判断,“花钱是为了考试”这个结论很难立住脚。如果是后者,则有大而无当之嫌,钱花在学校教育上难道不应该吗?学校教育能与应试教育画等号吗?

如果说经费用在硬件上就算浪费,那也同样不靠谱。中国各地差异巨大,教育方面的欠债又相当严重,不要说边远和贫困地区,就是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区域,“风能进,雨能进”的教室还不少,偿还些历史欠账,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是欢迎的。肯定会有部分地方为了体现“前瞻性”,而在设施和其他硬件建设上超前了一点,甚至搞出了“高大上”,但其中肯定会有相当部分在若干年后看来还是合理的,“全浪费了”的说法很难站得住脚。该专家关心教育,令人欣慰,不过不妨深入调查一下,作个客观、公允的评估。

今日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仍在加大,令人很不好受。教育在缩小贫富差距上确实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不能由此倒推出贫富分化加剧就是教育投入过错的结论。事实上,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程度不等,确实会扩大社会不公,但与其说前者导致后者,不如说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社会不但永远大于教育,而且社会状况决定了教育状况,不可能出现一个地方,社会极不平等,而教育却极为平等。是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富集,决定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在城市里享受高考权利,而不是因为随迁子女不能异地高考造就了城乡二元结构。该专家对教育在改变社会不平等上寄予厚望,甚至有些恨铁不成钢,这可以理解,普通人也多有同感。但把因果关系搞颠倒,那就有负专业学养了。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问题也层出不穷。纾解这些矛盾,既要有静下来的耐心,也要有解难题的智慧。专家随口抛几个激起网络舆论的话题容易,但要真正解决教育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恐怕不是信口开河就能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