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小学教育 > 正文

校外培训负担不能光从教育这头卸

更新时间:2023-08-15 03:33:28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近日,一篇关于某培训机构被家长“抢课”的报道在微信朋友圈传播,而媒体调查也发现,社会上确实存在着学校减负、校外加“担子”的现象,且愈演愈烈,某些地区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不但把校园减负成效抵消了,有校长甚至直言,培训机构或多或少影响了学校的教学。

有评论认为,校外培训正成为学生新的负担。对于这点,似无异议。只要关心教育的人都明白,这种通过挤压学生休息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最终将危害学生发展,甚至身在其中的家长也明白。但病根在哪里,却争论蛮多,有人指责培训机构饥饿营销、煽风点火,有人说学校提供的教育不够优质,有人认为家长有选择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被病毒式传播的焦虑所淹没,有人忙补习,有人忙超前学习,等等。

但指责家长总让人感觉有指责弱者的意味,指责培训机构又犯不着,毕竟人家是市场行为,而且你不可能用行政力量去规范。所以很多评论把责任推到教育上,似乎找到了真理。一篇评论认为,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整体框架格局。

显然,在作者的想象里,存在着一个更理想的教育逻辑和根本性的变革思路,可以更快更好解决包括学生负担过重在内的教育问题,让我国教育走上更完美的道路。在社会上,也有各种“建设者”去寻找这种道路,比如要求全盘向西方学习,在他们看来,朦朦胧胧的外国月亮更圆。这种动辄要改变“中国教育整体框架格局”的思维,显然有点过于理想主义或者历史虚无主义了。

假如我们放下减负、教育均衡等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倒现在的教育框架,去重建一个全新的“中国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当然要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去求解。这要求我们要认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切莫孤立地把教育看成被批评或改革的对象。

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要清楚,教育之病亦是社会之病。像疯狂校外培训的现象,既是教育的痛又是社会的病,这是一个表和里的问题,很难说存在一个根本源头。如果非要找一个源头,客观地说,更多是社会现实问题传导到教育上的表现。比如人们对阶层流动固化的担忧,人们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对安全感与幸福的追求等。这些心理映射到教育上,既表现为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又表现为对教育收益的无限期待,而过多期待难免焦虑和盲从。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把教育问题推给社会,教育天然有自己的责任,比如要把校外培训的各种自动性的压力源分清楚,通过教育变革改变压力的传导路径甚至是消除压力的传导源。但如果不是教育分内问题,偏要在教育内部去找出个“病灶”,大约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这非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让教育的肌体更不健康。

我们要向明天看,向远处看看。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物质更富裕、分配更合理和稳定的社会里,人们对教育预期就会转移到个人才智的发挥,转移到兴趣、个人生活的幸福乃至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上来。这对我们的国情而言,还有一段距离。要补上这一段距离,教育自然难辞其责,但也更需要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随之而来人们观念的转变。教育需要耐心,社会需要耐心,当然更需要踏踏实实的行动而非空想。(钟焦平)

《中国教育报》11月1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