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好词好句 > 正文

语文句子成分

更新时间:2023-08-25 20:50:02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语文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
  
  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m.mrnum.Com)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
  
  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
  
  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 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