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政策变化 > 正文

青岛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2020年最新消息

更新时间:2023-08-14 11:24:44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青岛市毕业生薪酬待遇2015最新消息:青岛市共接收毕业生71899人,其中半数多集中在黄岛区、市南区和市北区,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就业的超过五成。昨日,市人社局发布《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称,国有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接收毕业生呈下降趋势,应届毕业生的薪酬待遇略有提高,而“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学生知识技能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加剧了初次就业难度。

去年接收毕业生7.1万

编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全市共接收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71899人,同比增长1.1%。按毕业生生源地分析,青岛生源毕业生39349人,占总人数的54.73%,同比下降0.73%;外地生源毕业生32550人。全年接收本地生源多于外地生源,但增速略低于外地生源。本、专科学历毕业生仍是我市接收的主体,合计占总人数的92.53%,我市对以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专科学历毕业生需求最大。

国企外企接收人数下降

毕业生接收主要集中在六区。按就业分布区域情况分析,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六区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数量较为集中,接收能力强,合计接收毕业生56149人,占接收总人数的78.09%。接收毕业生最多的前三个区分别为黄岛区(15716人)、市南区(15324人)、市北区 (9686人),占总人数56.64%。其中,黄岛区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带动就业人数有较大幅度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13.94%。四市接收15750人,分别为即墨市(4725人)、胶州市(3467人)、莱西市(2950人)、平度市(4608人),占21.91%,接收能力相对较弱。

从就业去向来看,民营经济仍为接收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民营企业接收50325人,占总人数69.99%,同比增长10.07%,接收毕业生较为集中;国有集体企业接收5951人,同比下降13.6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接收2845人,同比下降67.83%。随着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持续扩大,接收毕业生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接收毕业生呈下降趋势。

来青上大学超五成留下

统计显示,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就业逾五成。按高校所在地分析,在接收的毕业生中,驻青高校毕业生在青就业人数为39875人,占总人数55%,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非驻青高校毕业生32024人,占总人数45%,同比增长2.54%。

其中,工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按专业类别分析,在接收的毕业生中,工学类(25892人)、经济学类(16836人)、文学类(7211人)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占总人数的69.46%。其中以工学类专业最多,占总人数36.01%,主要以机械设计、数控技术及模具设计等专业为主。我市制造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也相对看好。

毕业生需求呈增长趋势

市人社局专家介绍,从青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发布的需求情况来看,全市各类用人单位发布毕业生招聘岗位25587个,需求毕业生人数138428人,同比增长57.70%。

从岗位需求结构分析,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集中上:一是专科学历需求集中。共需求博士323人,硕士3865人,本科41570人,专科92670人。二是民营企业需求集中。需求较多的为民营企业需求105753人,国有企业13688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673人,其中民营企业需求人数占总需求的76.40%。三是需求区域集中。市南区(42730人)、市北区(29215人)、黄岛区(25761人)需求毕业生较多,合计占总需求人数的70.58%,以上三区也是毕业生就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薪酬待遇略有增长

统计显示,应届毕业生的薪酬待遇略有增长。根据对我市重点企业的调查问卷情况来看,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827元,较去年增长4.51%。因应届毕业生基本处于工作实习期,薪酬水平较转正期相对较低。其中,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853元,本科学历毕业生平均月收入2466元,专科学历毕业生平均月收入2162元,均较去年有所增长,其中专科生增长最多。

“学非所用”现象突出

从全年就业情况看,我市高校毕业生接收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综合分析,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尤其明显: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学生知识技能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加剧了初次就业难度。二是就业观念的影响更加明显。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多数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成为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受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业不就”的现象依然存在。

此外,经济下行等因素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受经济短期波动、经济下行和产业转型升级因素的影响,部分行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受外贸出口下滑,全年外商投资企业接收毕业生同比下降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