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工资改革方案 > 正文

西宁市今年平均工资多少钱,西宁市平均工资水平数据统计

更新时间:2023-08-22 03:24:24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2018西宁市平均工资水平数据统计还未公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往年平均工资水平数据统计,请参考!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7182元,月3099元。比2009年增长了10.8%。西宁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也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年至2010年西宁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2.5%。由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确定的2011年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每月1859元,最高缴费基数为每月9297元。
今年以来西宁地区在岗职工劳动工资保持稳步增长,前9个月,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313元,但各行业人均劳动工资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今年前9个月,西宁地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达到29296元;其次为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3977元;再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1141元。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较低,分别为11948元、11127元、10843元和9153元。

劳动工资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职工规模、构成和分配使用情况。职工工资总额及其组成情况,不仅为党和政府制定相关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科学的宏观调控依据,而且也逐步成为全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如社会保障部门的保费征收、法制部门各种事故赔偿、民政、计生等部门某些政策性收费等,甚至可以作为企业经营者生产投资、经营管理的参考依据。
一、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劳动工资统计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职工人数及劳动报酬是重要的国情国力统计指标,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搞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对于党和政府准确把握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状况,及时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劳动工资政策和计划,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劳动工资统计是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下,工资是个人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7年,西宁市区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9.79%,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5.54 %。因此,客观真实地反映工资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差异,对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3、劳动工资统计在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工资总额是企业承担上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计划生育等社会保障金的重要依据。其次,平均工资是各地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各部门制定工资标准的参考依据。第三,平均工资是法律赔偿、解决劳资纠纷的重要参考依据。第四,平均工资是确定退休人员工资水平的参考依据。
4、劳动工资统计是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企业在招聘人员、确定工资标准时需要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工资,企业为了招到优秀人才和保留优秀人才,要提高其工资水平时,也必须要掌握本地区、本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通过对本地区、本行业用工成本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管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投资也需要了解掌握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
劳动工资统计是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的一项统计工作。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自己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劳动力成本统计调查制度,对本国、本地区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就业状况等数据,都能详细的进行公布。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劳动工资统计作为反映劳动力价格成本、社会就业变化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二、西宁市劳动工资统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统计范围狭窄,统计口径不够全面
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范围为:辖区内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不包括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乡镇企业、私营、个体经济异军突起,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西宁市基本单位名录库资料显示:2007年,西宁市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9816个,其中企业法人单位6194个,机关、事业单位1574个,社会团体388个,其他法人单位1660个。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中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私营企业数占到企业法人单位数的58.93%,占全部法人单位的37.18%;而在劳动工资统计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分别仅占全部单位数的22.49%和6.59%。机关、事业单位所占的比重也仅占全部法人单位的16.04%。另外,2007年从事二、三产业的城镇个体工商经营户总量也达到了4.3万个。因此,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全社会的劳动力价格成本和结构要素,使党和政府在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参考依据。
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不能全面反映全社会平均劳动报酬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2007年底西宁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3023元,这其中未包括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较慢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买断、下岗职工的生活费,如果把这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统计进来,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将会降低和减慢。同时,在职工工资总体增长的情况下,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工薪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存在较大差距,一部分人群的工资快速增长会拉高“平均数”,从而掩盖另一部分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因此该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全社会的劳动报酬情况。 
3、指标设计陈旧,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群多年来一直由从业人员数、职工年末人数,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成份的多元化,新事物、新情况的不断涌出,社会对劳资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这些指标群已远远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党和国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的劳动统计工作必须有相关的指标来加以反映,如反映当前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失业和就业问题,行业用工需求、下岗再就业、弹性就业,社会保障等热点、焦点问题的指标,但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就缺乏这些指标群。
4、统计方法落后,调查方式单一
劳动工资统计多年来一直采取全面统计、层层汇总的调查方式。区、县一级的统计部门,既是上一级部门的基层单位,同时也是下一级基层的汇总单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由于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强,区县一级从基层报表的收集到汇总的时间间隔短、范围广,加上目前统计范围不全,上报单位的代表性不高,资料开发利用价值低,致使统计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数据不被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资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统计方法存在缺陷。一是统计手段落后。下发给基层各单位的报表仍然是以手工填报为主,手段原始。二是对统计对象缺乏有效监控方法。对上报单位进入或退出统计范围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和完善的监控体系,造成部分应填报的单位漏报。 
5、基层单位报表任务繁重,人员流动性大www.BAoxianzx.com
目前,大部分基层单位都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劳资统计人员一般由该单位的人事或财务兼职,而企业单位则是由财务人员兼职。由于现行体制的弊端,企业统计人员不但要做好本单位工作,而且要承担财政、税务、工商、统计等多部门的报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致使统计队伍稳定性差,业务素质难于提高,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劳动工资统计是季报,企业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使得报表不能准时送报,所以每季度上报报表时,都需要电话催报。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增加了县区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6、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认识不够,影响报表质量
由于劳动工资统计是对基层单位的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等的计量,这必然牵涉到这些单位的经济利益。现阶段实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保险的征缴,政府相关社会性管理规费和各种基金的征收,都是以政府统计部门的劳动统计报表中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作为征收的依据。出于利益关系和现实负担的考虑,很多的企事业单位都不愿如实填报这些数据,同时,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事业单位,由于种种的顾虑,单位领导怕承担责任,致使这些单位的奖金、福利、津贴等少报或漏报,甚至不计入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劳动统计报表质量。
三、改进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
1、劳动工资统计涉及面广不易协调。在现行的统计工作体系中,劳动工资统计比其他专业统计的范围要广,其他专业统计只涉及到一个或几个行业,而劳动工资统计是包括了除国际组织以外的所有二、三产业的行业。其他专业统计由于涉及到的行业少,行业间的差异也就比较小,影响的范围也不大,容易协调。而劳动工资统计的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全社会、全行业的所有就业人员的统计,因此很难保证改进工作能一步到位。
2、劳动工资统计社会影响面广。劳动工资统计政策性强、涉及到就业群体和企业集团的利益,比较敏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既要立足于工资是反映劳动力成本价格的基本点,又要反映各行业、职业的构成变动情况。如果设计不科学,体系不完善,统计方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配套就难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使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受到影响。
3、基层单位统计力量单薄,经费困难。由于劳资统计涉及面广,基层单位统计人员又少(区、县、一级的劳工人员仅为一人),在目前的情况下、在报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表上报任务已是相当的困难,劳动工资改革后,统计的范围扩大了,上报单位数必然增加,这无疑对基层统计人员是个难以逾越的考验,特别是县区一级的统计人员。
四、改进劳动工资统计的方法和建议:
为了更好地搞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针对上述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中的问题和工作现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改进现有的统计方法,实行调查多样化。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缺乏灵活性,且耗费财力、人力、物力,已不适应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和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需要。统计方法也应渐渐过渡到以抽样调查为主的辅以各种灵活的调查方法替代部分全面调查的年报和定期报表,运用科学的统计抽样调查方法来推断总体总量指标。对党和政府需要的、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的劳资指标可以采取专题调查的方式来取得资料信息,以便及时反映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点、新情况。充分利用劳动力和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资料。从2007年开始每年4次的劳动力和每年1次的人口抽样统计调查,不仅能提供有关劳动力和人口的各种统计资料,还能提供劳动统计不易反映的当前社会最关注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统计资料。
2、改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统计指标 。尽量减少过时的、不必要的或数据难于准确统计的劳动指标(如“使用农村劳动力”,“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增设其中:“福利性工资”等。还可以设置特殊需要的指标,如“未签订劳动合同人员”指标,反映单位使用劳动力履行劳动合同情况;“个人住房公积金”指标,反映该单位该项福利情况;“未纳入养老保险人员”指标,反映单位养老保险履行情况;“外来务工人员”指标,反映劳动力转移情况等等一些反映就业结构、社会保障、下岗再就业等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指标,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党政机关、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3、加强基层的统计基础工作。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的数据来源于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目前许多单位没有建立好劳动统计台帐,劳资统计人员也经常变换,造成基层统计人员业务不熟悉,影响了统计的数据质量。因此,一定要加强劳动统计基础工作,要求基层单位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工资统计台帐,健全和完善与劳动统计资料相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会计凭证,经常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培训,使基层统计人员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统计法》、劳动工资统计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等,从源头上提高劳动统计报表质量。
4、加强统计法制工作。随着近些年社会各界对《统计法》的认识的提高,执法力度也在逐年加强。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把执法监督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要严格执法,对拒报、瞒报等屡教不改的企业和行为恶劣的企业运用统计法律武器严厉惩治,通过上下共同努力,遏制劳动工资统计违法行为,为统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