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经济政策 > 正文

河南三门峡经济全国排名,三门峡经济GDP排名

更新时间:2023-08-10 23:59:58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经济全国排名,经济GDP排名信息如下: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1990年以来首次未“破7”,增速创25年新低。2015中国城市GDP排名100强出炉。

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

(一)GDP低速增长

初步测算,三门峡市生产总值完成1260.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增长3.5%。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6%,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7%,四季度增长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8.47亿元,比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757.67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384.41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比例为9.4:60.1:30.5。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三门峡市粮食总产量71.57万吨,比增加11.86万吨,增长19.9%。其中,夏粮产量36.98万吨,增长33.5%;秋粮产量34.58万吨,增长8%。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三门峡市肉类总产量为10.81万吨,比下降1.7%。其中:猪肉产量7.35万吨,下降3.3%;牛肉产量2.29万吨,增长0.4%;羊肉产量0.32万吨,增长3.2%。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5.67万吨和4.85万吨,分别增长9.1%和9.5%。

(三)工业生产增速下滑

受企业开工不足、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低速增长,个别月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全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02.03亿元,比增长1.8%,增速比回落8.9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增速回落幅度较大,由年初的增长18.2%回落到年底的增长3%,落差15.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86.9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7%,对三门峡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3%,是影响三门峡市工业增速的主要力量。大型企业全年都在谷底运行,仅年初增长(增长2%),之后月份均为下降。全年大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6.36亿元,比上年下降3.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6%,比降低1.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整体低速增长,过程起起落落,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8.75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分行业看,在三门峡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长,17个行业下降。其中,增加值占比重较大的前六大行业两增四降,具体情况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1.71亿元,比增长6.6%,拉动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长2.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4.39亿元,增长17.1%,拉动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长1.3个百分点。下降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30亿元,比下降1.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14亿元,下降5.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31亿元,下降12.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25亿元,下降8.5%。

(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速持续走低

全年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8.77亿元,比增长15.9%,增速比回落3.4个百分点,列全省各省辖市第13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6.38亿元,增长43.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全部为工业投资)771.98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0.40亿元,增长29.5%。全年三门峡市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74个,比增长6.9%,其中新开工项目485个,比下降3.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06.72亿元,比增长9.0%;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803.28万平方米,下降6.0%;商品房竣工面积104.79万平方米,增长26.3%;商品房销售面积158.52万平方米,增长12.5%。

(五)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

全年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6.86亿元,比增长11.6%。全年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保持在11.3%至11.6%之间,总体增长平稳。

(六)进出口高速增长

,三门峡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37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4.9%,增速居全省各省辖市首位。其中:出口17539万美元,增长47.3%;进口26240万美元,增长123.0%。

,三门峡市新增外资企业14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8亿美元,比增长5.4%,完成目标的100.4%,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七)财政收支低速增长

全年三门峡市财政总收入129.21亿元,比增长2.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94亿元,增长1.6%,总量列各省辖市第13位,增速列第16位。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62.57亿元,增长4.5%。全年三门峡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1亿元,增长3.2%。

(八)金融形势相对稳定

12月末,三门峡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37.59亿元,较年初增加95.32亿元,增长10.1%,增速居全省各省辖市第16位。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55.31亿元,较年初增加69.30亿元,增长11.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71.76亿元,较年初增加84.72亿元,增长14.4%,增速居全省各省辖市第10位。

(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三门峡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14.3元,比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4.6元,比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4.2元,比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十)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三门峡市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1.5%,涨幅与持平。1.5%的涨幅,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类价格呈现“

二、全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持续不景气,生产下滑,效益不佳

虽然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转型发展,但由于转型升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尽管我们的产业在向下游延伸,产品在更新换代,但煤、电、铝、黄金等传统产业、传统产品仍是三门峡市工业的主要支撑力量,而国际、国内形势对传统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因此,三门峡市的工业形势持续低迷,生产增速大幅度下滑,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

生产增速大幅度下滑。,三门峡市工业增长1.8%,增速比回落8.9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增长8.6%)相差6.8个百分点,居全省各省辖市末位。从各月走势看,2、3月份增速分别为5.7%和3.8%,4、5月份急速下滑,分别下降6.9%和5.1%,6、7、8三个月呈现恢复性增长,增速分别为1.5%、2.7%和2.9%,9月份和10月份又陷入低迷,增速分别为0.8%和1.5%,11月和12月零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不佳。,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83.17亿元,仅比增长0.4%;实现利税270.82亿元,下降18.6%,其中利润总额213.39亿元,下降20.0%;税金总额57.42亿元,下降12.7%。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44.41亿元,增长4.3倍。

工业用电量两位数下降。,三门峡市工业用电量90.25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2.1%。从年初到年底,工业用电量的累计下降幅度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从各月工业用电量来看,除8月份增长3%外,其他月份均呈下降态势,其中3月、4月下降幅度超过20%,分别达到28.2%和21.9%。

(二)工业投资增长乏力

,三门峡市工业投资完成77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3%,增速比回落10.7个百分点。特别是后半年,各月工业投资增速均为个位数增长,10月份增速最低,仅增长2.3%。全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采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下降62.7%、36.6%、32.0%和20.4%。

三、困境之中亦有亮色,积极因素在不断积累

一是特色农业拉动第一产业稳定增长。,三门峡市特色农业果、烟、菌、菜等持续稳步发展,拉动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全年三门峡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8.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0%,增速居全省各省辖市首位。三门峡市园林水果总产量达到228.30万吨,比增加11.87万吨,增长5.5%,产量自2011年起连续5年居全省各省辖市首位。其中:苹果产量187.52万吨,增长6.8%。全年三门峡市蔬菜面积47.02万亩,蔬菜总产量115.6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5.0%,其中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7.42万吨,同比增长8.4%。在食用菌中,香菇(干重)产量4.73万吨,同比增长6.5%。

二是三产比重明显提高。由于二产比重下降,尤其是工业增速较低,而三产增长相对平稳,导致三门峡市三次产业比例出现较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一产比重比提高0.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下降2.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三门峡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3.5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4.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9%,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成为支撑三门峡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与全省其它省辖市相比,发展速度仍然偏慢,增速居全省各省辖市第16位。

三是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三门峡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为0.9394吨标准煤,比下降0.66%;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982.11万吨标准煤,比下降0.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1633吨标准煤,比下降2.1%。在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的情况下,能耗持续下降,一方面说明高耗能行业生产不景气,另一方面也说明节能减排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成长产业领先增长。尽管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尚未成长为三门峡市经济的支撑力量,但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3.72亿元,比增长5.7%,增速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9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2%,比提高1.2个百分点。高成长性产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6.36亿元,比增长4.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3%,比提高0.3个百分点。

五是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三门峡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17.57亿元,比增长40%,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4.01亿元,是投资额的3.2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9.85亿元,较增长79.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较增长115.7%,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91.2%。高技术产业和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三门峡市高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8.50亿元,较增长1.34倍,其中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23.96亿元,较增长1.25倍,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4.54亿元,增长1.93倍;高成长性制造业中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资较增长1.93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投资31.80亿元,增长1.2倍,现代家居产业投资较增长68.4%。基础设施投资和高技术产业投资的高速增长为今后三门峡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既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三门峡市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有效需求不足、支柱产业持续下滑、生产能力闲置等困难,造成了三门峡市经济历史上少有的低速增长。但是,“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展望,困难与机遇并存,风险与希望同在,我们要紧紧围绕三门峡市“

中国城市GDP排名(前100)

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

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

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

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

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

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

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

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

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

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

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

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

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

14.无锡(江苏3)8500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650万)

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

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

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

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

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

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

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

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

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

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

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

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

27.哈尔滨(黑龙江1)5750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1001万)

28.福州(福建2)567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34万)

29.长春(吉林1)565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767万)

30.石家庄(河北2)5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

31.合肥(安徽1)5600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口:769万)

32.潍坊(山东4)53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4万)

33.徐州(江苏5)52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862万)

34.常州(江苏6)52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469万)

35.温州(浙江3)46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

36.绍兴(浙江4)4400亿元,同比增长7.1%(501万)

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36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01万)

38.大庆(黑龙江2)4280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281万)

39.济宁(山东5)4220亿元,同比增长8.4%(人口:808万)

40.淄博(山东6)42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461万)

41.盐城(江苏7)41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21万)

42.扬州(江苏8)40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461万)

43.昆明(云南1)40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26万)

44.南昌(江西1)400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524万)

45.临沂(山东7)382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83万)

46.东营(山东8)37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万)

47.包头(内蒙古2)3689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276万)

48.台州(浙江5)368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603万)

49.泰州(江苏9)3600亿元,同比增长9.9%(人口:508万)

50.嘉兴(浙江6)359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455万)

51.洛阳(河南2)3576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62万)

52.厦门(福建3)356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67万)

53.镇江(江苏10)356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11万)

54.金华(浙江7)34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

55.南宁(广西1)3425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666万)

56.沧州(河北3)34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

57.襄阳(湖北2)34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50万)

58.宜昌(湖北3)3332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05万)

59.邯郸(河北4)33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

60.泰安(山东9)329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56万)

61.榆林(陕西2)329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35万)

62.惠州(广东5)314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70万)

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091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00万)

64.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

65.中山(广东6)30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2万)

66.保定(河北5)29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

67.吉林(吉林2)29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

68.鞍山(辽宁3)294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64万)

69.南阳(河南3)2916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09万)

70.德州(山东11)2793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50万)

71.岳阳(湖南2)2790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559万)

72.太原(山西1)2753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29万)

73.聊城(山东12)273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91万)

74.乌鲁木齐(新疆1)2730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

75.常德(湖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

76.漳州(福建4)2700亿元,同比增长10.9%(人口:496万)

77.贵阳(贵州1)2692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468万)

78.淮安(江苏11)26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560万)

79.衡阳(湖南4)2603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810万)

80.茂名(广东7)2534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601万)

81.滨州(山东13)251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

82.芜湖(安徽2)244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361万)

83.湛江(广东8)243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

84.菏泽(山东14)24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843万)

85.柳州(广西2)2398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

86.株洲(湖南5)23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95万).

87.许昌(河南4)2318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31万).

88.江门(广东9)2311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48万)

89.咸阳(陕西3)23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95万)

90.廊坊(河北5)223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50万)

91.枣庄(山东15)221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

92.周口(河南5)219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880万)

93.连云港(江苏12)2141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7万)

94.湖州(浙江8)21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62万)

95.宿迁(江苏13)205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572万)

96.新乡(河南6)203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600万)

97.通辽(内蒙古4)202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

98.遵义(贵州2)2025亿元,同比增长14.6%(人口:800万)

99.郴州(湖南6)2021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69万)

100.兰州(甘肃1)20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