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两会报道 > 正文

2020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热点提案解读(全文)(二)

更新时间:2023-08-18 02:23:11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二、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在首都经济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明显。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必须把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四个中心”的新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新目标,贯穿于全市各项工作之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法治政府建设,推动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出坚实步伐。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以上;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4%和2.5%,空气中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5%左右。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必由之路。要认真对接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牢固树立“三地一盘棋”的思想,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推进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逐一列出清单,拿出具体方案,尽快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疏解一般制造业,禁止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新建扩建制造业。加快疏解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大红门地区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对其他区域性批发市场逐步制定调整疏解计划。积极推动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向外转移和疏解,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和人员交流,探索共建大学新区、研发新区、创业园区和职教园区;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护理医院和康复医院;鼓励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周边地区建设养老服务基地,提高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

率先突破三个重点领域。制定实施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对接协作年度任务项目清单,尽快取得新的成效。抓好京沈客专、京张铁路、京台高速等跨省市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促进区域重点城市公交“一卡通”。以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水源保护林、风沙源治理等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合作项目,推进京津冀保中心区过渡带生态建设。

立足合作共赢,推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一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新机场征地拆迁和外围设施建设,推动临空经济合作区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探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做好跨行政区、跨领域规划对接,推动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规划、标准、监测、执法体系,积极探索共建产业园区税收、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机制。逐步建立三地统一的企业产权、知识产权、林权矿权等市场化流转制度,推动制定跨区域的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旅游等资源共享,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

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协同创新支撑,以中关村和共建园区为依托,推动建设跨省市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联合攻关,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链条,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进一体化的技术市场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的联合培养,搭建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动力源泉。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继续简政放权。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给的给到位,把该管的管到位,给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留出空间、搭好舞台。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精简200项以上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许可类审批事项,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市级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实现审批规范化和集中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先照后证”,落实多部门联办机制,为企业准入提供更多便利。全面推广使用组织机构代码,推动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稳步实施财税金融改革。贯彻落实预算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扩大滚动项目预算编制范围,实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做好“营改增”扩围,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适时调整非居民气价、热价,研究推行居民阶梯气价政策,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落实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意见,推动设立中关村民营银行,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发展,深化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外汇管理等创新试点,支持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发展。完善地方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出台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实施规划和配套政策,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市属企业与中央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发展,完善法人冶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率。健全国资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把国有资本更多集中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扩大公共领域市场化试点,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轨道交通、镇域供热、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发挥首都金融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普遍性降费,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方位扩大开放。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定位,服务国家对外交往大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贯彻落实支持外贸稳定增长、促进贸易便利化政策措施,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进天竺综保区、平谷国际陆港建设发展,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扩大服务业开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研究制定促进境外投资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京港、京澳、京台合作,发挥侨务对外交流渠道优势。组织实施好年度援建项目,深入推进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工作,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协作。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根本举措。要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文化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聚集创新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快制定符合创新规律的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让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投入引导、创新环境营造三项工程,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发挥好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大数据平台、技术创新联盟等作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全面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国家创新战略。落实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争取一些关键领域和共性技术取得突破,打通技术转移、产品中试和推广应用三个环节,建设面向全国的新技术、新产品采购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发挥中关村主战场作用,深入落实“1+6”和“新四条”,积极争取国家新一轮试点政策,完善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机制,推动示范区高水平发展。

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广泛开展中国梦、依法治国等主题教育,深入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做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北京榜样”的示范作用,扎实做好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意见,加快建设北京市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引导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好“三山五园”、周口店遗址、长城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保区修缮整治与改造更新,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文化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已改制院团的长效扶持机制,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支持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发展,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和产业提升规划,抓好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乐谷、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科技、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贸易发展和文化走出去,增强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全力办好世界田径锦标赛。

厚植创业创新文化。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落实“*”和“海聚工程”,实施“四个一批”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让创新人才愿意来、留得住。鼓励创新型和专业性孵化器发展,加大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出台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政策措施,建设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依法惩处侵权行为。落实国家质量发展纲要,加强品牌建设,深化标准创新试点,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实施中关村“创业中国引领工程”和公众参与创新行动计划,营造有利于科技、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09:58)

(四)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是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核心任务。要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法,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

积极培育高端产业发展新优势。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