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两会报道 > 正文

烟台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2020年烟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更新时间:2023-08-25 02:26:50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2017年烟台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烟台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2017年的两会政府报告小编正在加紧时间编辑,稍后发布,下面是可先对比查看

“十二五”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成就辉煌的五。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在中共烟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的30项主要指标中,有12项约束性指标和16项预期性指标超额完成,2项预期性指标接近目标值,“十二五”胜利收官。

过去的五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个明显高于”,发展质量效益达到新水平。五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和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达到6446.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是“十一五”末的1.6倍、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过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达到542.7亿元,年均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4667.1亿元和2679.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5%和13.9%。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三次产业之比由2010年的7.7:58.9:33.4调整为6.8:51.6:41.6。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海上粮仓”建设全面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打造了东方海洋、鲁花、龙大、民和牧业、双塔食品等一批知名品牌、放心品牌,全市农产品出口占到全国的1/20。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0.9%、9.1%和8.8%,分别达到15351亿元、1460亿元和110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12家增到16家,形成了汽车制造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省唯一连续10年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市。万华工业园、张裕国际葡萄酒城、上汽通用东岳新车型等重大项目建设投运,富士康(烟台)工业园、南山集团、招金集团、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绿叶集团等骨干企业纷纷进军新领域。服务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物流、旅游、养老、文化、体育等产业蓬勃发展,万达广场、中粮大悦城等商贸综合体建成投用。华海财险组建运营,恒丰银行资产突破万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30亿元和4470亿元。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4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20亿元,国内首艘全资自主经营管理的邮轮“中华泰山”号顺利运营。引进20多个大型养老项目,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市。新认定山东名牌产品242个、服务名牌87个,一批烟台企业、烟台产品正以崭新面貌闪亮中国、走向世界。

过去的五年,全市改革开放创新实现“三个纵深推进”,发展动能开始出现新转换。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实施国家、省改革试点106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9.8%、行政权力事项压减48.7%,国企、农村、医药卫生、教育、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以及财政、科技、文化、价格等领域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提前完成。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累计使用外资80.5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新增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5家、项目24个,总数分别达到94家和138个。进出口总额493.9亿美元。新缔结7个国际友好城市,总数达到24个。创新驱动纵深推进,引进了3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新增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1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46家,申请发明专利1.8万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引进人才15.5万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烟台开发区综合实力稳居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第6位,保税港区进出口规模上升到全国14个保税港区第1位,烟台高新区、招远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昆嵛山保护区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东部新区拉开发展框架,5个省级开发区进入全省30强。

过去的五年,全市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生态环境实现“三个较大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实现较大改善,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通车运行,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建成通航,胶东调水工程贯通通水,龙烟铁路开工建设,烟台港西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等一批港口工程建成投运,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3.3亿吨,稳居国内十大沿海港口之列。丁字湾跨海大桥、长岛南北长山大桥竣工通车,蓬莱至长岛实现跨海供水。海阳核电一期顺利推进,华电莱州电厂一期投入运营。新建成4条高速公路,新增农村公路422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8万公里。城乡面貌实现较大改善,城镇化率由55.3%提升到60.4%。《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市区城建投入1500多亿元,实施了白石等10多个区片改造和700多个重点项目,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扩展到316平方公里。

全市新建扩建生活垃圾发电项目5个、污水处理厂7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51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42万户。15个镇成为全国重点镇。建成新型社区346个,改造农房30.8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对16座大中型和321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生态环境实现较大改善,重点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85%以上,门楼水库总氮浓度均值下降40%以上。造林绿化116万亩,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二位。

过去的五年,全市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综治维稳实现“三个巩固提升”,社会和谐水平达到新高度。社会事业持续巩固提升,新建扩建学校、幼儿园617所,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新增医疗卫生机构236所。全社会累计爱心捐款15.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68万人次。深入挖掘胶东红色文化,圆满承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烟台籍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民生保障持续巩固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907元、15540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8%。五年新增城镇就业88.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以内。整合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项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高。创设了“89000”民生服务平台。筹建保障房2.7万套,改造棚户区7.66万户。综治维稳持续巩固提升,信访工作扎实有效,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法德共进”经验在全省推广。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先进水平。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统计、史志、档案、仲裁、机关事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和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们承接长期积淀的良好基础,围绕实现年度和五年的“双目标”,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脚踏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着力强化稳增长措施。出台经济转型升级10条、稳外贸16条、工业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进设立了城镇化、健康养老等34支规模达340亿元的各类基金。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7%,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3%,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3.8%,进出口总额占全省1/5以上。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按领先型、支柱型、追赶型、成长型、转移型“五种类型”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发展系统重要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1.1%,工业36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增加值增长,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1.5%。新增上市公司4家,总数达到38家,居全省首位,另有2家已通过审核即将上市,75家企业在“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成功组建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5.8%。获批国家应急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着力营造开放新优势。中韩(烟台)产业园成为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中韩两国共建产业园区,与韩中(新万金)产业园建立“两国双园”合作模式,对韩贸易110.8亿美元、占全省1/3以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部建立经贸往来,全市境外实际投资增长37%。成功举办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第五届总会。着力加强涉企服务。建立“三清单一平台”,砍掉了一批办事关卡,完善企业联系人制度和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推广自贸区可复制政策,集中解决要素保障等六个方面问题,取消、停征、免征、降低8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2.5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97.3%,其中企业增长66.8%。着力办好惠民实事。12件为民服务实事全部完成。4.3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和8.9%。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4天,比上年增加24天。我市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在中荷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办学协议。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面对深刻变化的经济形势,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坚持理念上与时俱进、目标上高点定位、措施上大胆探索,才引领了烟台经济行稳致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从抓“速度机遇”到抓“转型机遇”,确立了率先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明确了“六抓六促”“六个持续”的工作思路,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激发了烟台发展新动力。全市生产总值上升到全国城市第20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上升到第9位。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在机遇面前积极作为、在挑战面前直面应对、在困难面前矢志不移,才实现了烟台经济破难前进。抢抓“蓝黄”两区建设、扩大内需等重要机遇,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拉开了“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格局。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变挑战压力为转型升级动力,倒逼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的纵深推进、创新的持续突破,才聚集起支撑烟台发展的正能量。着眼解决长期矛盾和困难的综合改革增强了动力与活力,推进产业、市场、企业、园区、城市“五个国际化”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各个领域的创新举措和成功实践培育出发展的新动能。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攻坚克难的魄力、坚韧不拔的毅力、众志成城的合力,才成就了烟台重点工作的新突破。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合力维护发展大局,取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六连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结束了烟台无动车、无专属民用机场、无客水的历史,第三届亚沙会向世界展示了烟台风采。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保持了执政为民的理念、改善民生的担当、为民谋利的执着,才提升了烟台人民的幸福指数。坚持每年兴办一批为民服务实事,每年提高民生保障标准,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上升到77.2%,烟台幸福指数在多家专业机构评价中居全国前列。走过“十二五”,我们深切感到,正是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持续改进作风,才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政府系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持续强党建、转作风、抓纪律、反腐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决策程序和行政行为更加规范。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22件、政协提案2501件。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规律性认识,必将成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宝贵财富。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市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烟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中央省属驻烟单位,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关心支持烟台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就巨大,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旧动能正在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艰巨繁重;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创新驱动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改革进入攻坚期,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破除;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与群众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安全生产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需要强化,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逐一化解矛盾、突破难题,为更好更快发展扫清障碍、铺路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