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党课心得体会 > 正文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更新时间:2023-08-12 10:47:17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一)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二)

要想真正发挥核心素养对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就必须将核心素养体系中高度抽象、概括的条目细化为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

核心素养,就是以关键性、奠基性和通用性为显著特征,跨越不同学习领域,与不同情境互动,令个体受益终身的统摄一系列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系。要想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也要广泛了解国际教育中遴选核心素养的经验。

一、核心素养的五个本质特征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深入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

其一,核心素养是那些具有共同底线要求和最大公约数特征的,承载在个体身上的个人安身立命和国家富强民主不可或缺的关键素养。

其二,核心素养“超越了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强调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的统整。

其三,核心素养兼具“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文化功能,不仅要有助于满足学生个体优质生活的需求,为个体获得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更应有助于达成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

其四,核心素养依托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社群所规定的学生核心素养是不尽相同的。

其五,核心素养是可教的、可学的、可塑造的、可提高的,设计合理、组织科学的学校教育可以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大有作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之所以跃升为各大国际组织、主要发达国家共同关注的热点教育议题,在于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已经明显不足以帮助个体和社会有效应对来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二、国际教育实践遴选核心素养的经验检视

经过对近年来世界各国或地区与国际组织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窥见核心素养遴选的两个基本原则。

1.立足于培育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目标

遴选核心素养,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把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视为育人目标,并将之作为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出发点和根据。在欧盟、法国、芬兰、新加坡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确立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甚至明确提出“公民”“公民意识”“公民素养”等语词。那么,现时代合格公民的标准是什么呢?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又纷纷从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来规定和诠释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特征。就个性而言,现代公民应当是有积极的生活旨趣并且在21世纪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就其社会性发展而言,现代公民不仅需要履行国家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权利和义务,认同民族文化、心系祖国,而且还要具有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

尽管在不同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框架中,个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核心素养所占权重有所不同;尽管个性与社会性两大领域所包含核心素养的具体条目各不相同;但是,国际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都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个性和社会性两大基本类别。比如,在经合组织“素养界定”项目中,“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主要是现代公民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而“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则是偏重于个体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欧盟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中,“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创业精神”“艺术素养”等都指向现代公民的个性发展,“公民与社会素养”则专门指涉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中的“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都与现代公民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生活与职业技能”则涵盖现代公民个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新加坡学生“21世纪”素养框架中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主要关涉现代公民在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而“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则是体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素养。总体而言,在全球化时代的语境下,国际教育实践中侧重于现代公民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突显“创新”“批判”“自主自律”和“信息技能”等方面,并且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容易进行本土化移植。

而关涉公民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则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国家精神和民族认同作为学生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和地区间跨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全球意识、人类精神等也跃升为个体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

2.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有效保障个体终身发展的关键素质的集合。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时空压缩的语境下,构建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需要关照和回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充分彰显时代性和前瞻性。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和对待先前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曾经提炼出来的基本技能和关键品质?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去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一切推倒重来、大破大立,还是在肯定和继承传统的基本技能、关键品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重构?对此,国际教育界的普遍经验是,“肯定传统的基本技能,将其作素养的基础”。比如,欧盟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中,“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等明显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的继承与重申。

达尔文在生物进化的视域下探索出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汤因比则在人类文明史的大叙事中深刻地洞见到: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跃迁都需要积极、成功地应对来自文明生态的各种挑战。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祖先经历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反复筛选,逐渐保留和沉淀下来一些有助于生存适应、文明传承和种族繁衍的优良品质。在千百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从未忽视和疏离对个体生存发展基本技能和关键品质的探究与研判,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目标和方向。由此,当前学校教育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应为两个方面:

一是要增加一些能够充分体现时代变迁要求的新技能和新品质(如媒介技术、创业精神、国际视野等);

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参照,对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反复强调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如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深度解析并加以适度保留。必要时,还需要对相关技能和品质的内涵进行语义重构。在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兼顾时代性、前瞻性与继承性,不仅有助于确保学校教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进而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而且还有助于各民族优良品质的传承和发扬。

三、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与方法

1.把*作为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依据

“*是在把握全球化与民族化、传统与现代、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诸方面的辩证统一中凝练出的当代中华民族应有的生存样态和独特的精神气质。”[4]基于国际教育经验,建构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着眼于培育*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恰恰澄明了新时期我国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素质。这一内在关联充分显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必须以*为中心。

2.从个性、社会性两方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应当涵盖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以个体的独立健全人格、自主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二是以个体的法律政治素养、伦理道德素养和公共行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对于我国学生个性方面核心素养的遴选,我们可以在充分把握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之上,有选择地借鉴国际教育经验。架构我国学生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则必须着力体现*的基本要求,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在彰显独特的中国文化视野的基础上,适度融入跨文化交往的关键要素。

3.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须兼顾继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末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一系列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进行了澄明和规定。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曾反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上述两种能力无疑也构成了我国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关键素质。鉴于此,在构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时,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不同时期育人目标中反复强调的基本技能与关键品质进行梳理和反思,对于其中符合核心素养基本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予以保留。当然,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这些关键能力和品格的原初意义进行细致考究,如果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我们还需要对其内涵的增加、减少和创生等做出深度分析和具体说明。

4.将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条目细化为阶段性发展要求

要想真正发挥核心素养对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就必须将核心素养体系中高度抽象、概括的条目细化为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同一条目在不同学段学生中的发展要求应当彼此衔接、上下贯通,富有螺旋上升的意蕴。涉及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通常表征为必备品格。由于品格的形成通常以习惯的固化为标志,因此,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有关社会性方面的条目可以细化为不同学段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通常以关键能力为表现方式。就此,我们需要对列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每一个关键能力进行深入的学理研究,探索它们的要素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阶段学生在每一个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层面上的发展要求。

比如,笔者曾对“实践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进行过大量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实践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实践兴趣、匹配分析力、策划力和执行力等四个方面。我们要从“实践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入手,对不同阶段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发展要求。以实践兴趣为例,小学生要对周边的事物保持广泛的好奇心,善于提问;初中生、高中生应当把好奇心固化为解决某一个或几个领域中现实问题的兴趣;大学生应当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激发、强化和保持自己的实践兴趣;研究生则应当能够将实践兴趣凝练、提升为具体的创业项目或科研创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