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今日新闻 > 正文

苏氏家族族谱字辈大全,最全的苏氏家族族谱【完整版】(四)

更新时间:2023-08-23 12:41:55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河南为苏氏族人的起源地,也居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尤其是唐武则天时,将洛阳作为东都,因此,也留居了许多名人。如在洛阳出土的唐朝苏氏墓志,有英武军石厢马使苏日荣夫妻、司功台内给事苏永、东都留守苏咸、左金吾大将军苏威妻,以及隋朝的光禄大夫苏威妻和北朝的密县令苏屯等。此外,唐末苏特为陈州刺史,后落籍于此。他的儿子苏循,在唐昭宗时为礼部尚书,后迎合朱温建立了后梁,并在朱温登基中担任典礼仪式上的册礼副使,苏循的儿子苏楷仅任起居郎。后他们二人投靠晋王李存勖,苏循任节度副使,苏楷为尚书员外郎。
其他地区的苏氏族人,如四川唐朝时有苏涣,他与杜甫有较多的交往,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为进士,官至待御史,以刚毅正直,为政清明而留名于世。广东唐朝有南海人(今广东广州)苏妙,年少聪慧,官至泉州刺史,以德政著称。
在新、旧《唐书》中,还有一些活跃在方方面面的苏氏族人,尽管记载简略,对其分布也可有一般的了解。比部郎中苏端,性格疏狂,他对司徒杨绾的谥号有异议,而被唐朝宗贬为广州(有称“巴州”)员外司马。在南蛮有曩贡节度苏论,他应该是居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唐朝苏氏族人。在德宗时藩镇朱讹手下任幕僚的苏玉,在朱讹自号“大秦皇帝”,并四处联系时被杀。西川节度副使刘辟,以梓州(今四川三台)拥兵而立,刘辟女婿苏强受命守成都,而被俘。苏强的兄长苏弘远在晋州(今山西临汾)为官,也受到牵连。贞元年间随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长期驻守今四川的苏?,作为别将受命平定东蛮,苏?还任?州总管(今四川西昌),在多次平叛中立功。
在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中,牛派首领李宗闵的女婿苏巢,进士及第,后经李党究赅,苏巢以“贡举不公”而成为牺牲品。在唐朝的孝子中,有乐陵(今山东乐陵)的苏伏念、南陵(今安徽繁昌)的苏仲方。在唐宪宗时,在淮西留守吴少阳属下任判官的苏兆,经常劝他与中央合作,少阳逝世后子吴元济接任,他密谋起兵,而将有碍于他的逆行的苏兆缢死,唐宪宗追赠苏兆为尚书右仆射。唐敬宗时荆州(今湖北荆州)刺史苏遇以“决阴事”著称,为牛党宰相李逢吉赏识,而以苏遇为左常侍。唐末蔚州(今河北蔚州)刺史苏?,为北部边族沙陀所败,后在今河北灵寿,被人所杀。在唐后期拥兵自立的吴元济手下有节度判官苏肇,在他的周旋下,常常向少阳晓以大义的杨元卿免遭陷害。
另外,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有术士苏嘉庆上言在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宫贵神坛,被唐玄宗采纳并亲祀。在唐玄宗时还有为范阳蓟(今天津蓟县)令的苏孝愠。在吴元济淮西之乱时,有苏表向当时的宰相武元衡献上“破淮西策”,但未被采用。在隋唐的军队中,也有苏氏将兵。如在隋末揭竿为王的萧铣,他曾遣将军苏胡儿夺取林士弘的豫章,并由苏胡儿领兵据守。在唐初的对外征战中,总管苏海政参与对突厥的战事;以后他以飚海道行军总管的身份,主持了对龟兹的战事,杀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他还以沙州刺史的身份参与了对西戎的战事,在唐朝初期已较有名气。在对西南吐蕃的战事中,神策副将苏太平戍守陇州(今陕西陇县),并受命出救华亭。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后,右监门卫将军苏孝祥作为平叛大军的后军总管,与徐军战于阿溪。德宗时,淮西吴少诚,又以兵反,诸镇将兵奉旨讨伐,神策将苏光荣受命守小激水(今河南临颖),因各镇兵马步调不一,军阵溃决,仅苏光荣部有出色表现,宪宗时,苏光荣还以神策普润镇使出任泾州刺史、泾原节度使。此外,唐朝时新罗“王之弟”为苏金添明;西羌的东女国清远王弟为苏历颠,他还受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试卫尉卿。
5.宋、辽、金、元时期:
苏氏铜山派重要人物,在宋初任参知政事的苏易简,从“居翰林”时便来到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生活,苏易简数代均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生活,不仅有自己的宅院,还有自家的坟茔,易简的儿子苏耆,逝世后即归葬于“开封县宰辅乡中书村先茔”。易简的另一个儿子苏叟,逝世后也归葬于“开封县宰辅乡风池原先祖墓穴之下”。
到了易简的孙子苏舜元,在江吴一带任职后,逝世后即埋葬在润州丹涂县(今江苏丹涂)五老山下。他们对家乡,也就是祖籍的印象已极为粗浅,其故乡情结,与隋唐时期重出身、重家世,自然是无法相比的。我们再以苏轼为例,自从苏家父子三人走出四川后,除了苏洵死而回故乡眉山送葬外,其余的时间很少能回去,似乎已把常州作为养老送终之地,在那儿购置了房产,而且在那个并非故乡,也非任职之地居住了较长的时间,即使在逝世后,也没有“落叶归根”,而是选择了既非故乡,生前也很少生活过的“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即今河南郏县作为终老之地。
苏氏族人在南方形成了福建、浙江、江苏,即南方苏氏族人分布格局的三大中心。每个省都有十余个地方,与苏氏族人有关,这在以前是极为少见的。这是因为在五代时期中原战乱时,有相当一部分中原士民南迁福建、浙江,如苏颁的先祖苏益便是这次南下移民的苏氏族裔之一,他们随王潮、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他们带去的中原先进文化,加速了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另一方面,南宋政权建都在杭州,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使大批的高层士民集聚在当时的京城附近。
在金、元时期,由于辖区的原因,《金史》中的南方籍苏氏族人极少;而元朝的苏氏族人,记载上以河北为代表的北方苏氏族人为主。
苏绎《浙东四明苏氏族谱源流》,写于元成宗大德丁酉(公元1297年)。主要记述浙江四明(今浙江宁波)一带的苏氏族人迁移情况。其主支谱系为苏忿生、苏建、苏嘉、苏纯、苏章。迁移路线也是河南、陕西、河北。苏章是个关键人物,其后裔有苏味道,尔后居眉为眉山之苏。另一支为苏则、苏绰、苏瑰、苏益等,苏益随王潮入闽为隰州刺史,居于温陵(今福建泉州),为闽派之苏。有关主支谱系,多以正史史传人物进行组合排列,尤其是将蜀派苏易简与闽派支系混淆,绝对是不可取的。但在苏洵以下的谱系,如苏轼四世孙为苏甲原,国学博士,余姚县尉,南宋灭亡后,隐居于四明之月湖。生子六人:苏江为直学,居董溪;苏河为学正,居余姚;苏淮为提举,居董溪;苏海为学正,居奉化;苏溪为乐正,居于鄞县。
苏基《重修同安苏氏族谱序》中,谈及在闽、粤地区苏氏族人的徙迁。其最早在仙游,以后又分居到同安田头,以及青礁。宋时分居虎溪,到明洪武时分迁太江、合浦。从太江分迁到碧浦、广林、松浦、洪福等地。以后又散居车田、黄山之麓、漳浦、南靖,以及广东海丰、东计、兴化等处,还有居住在上平、龙溪、海澄等地。
6.移居台、港: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公元1624~1662年)。荷兰殖民者鼓励东南沿海的大陆民众到台湾移民。祖籍福建同安的苏鸣岗(即苏明光)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与入结伴到东南亚谋生,后定居巴达维亚,从事制糖业与商业,被当地华入公推为华入领袖,
清政府实施对台湾的管辖权,不仅大陆居民激增,台、陆间的贸易活动也日趋繁荣。
台湾商号林立,为协调行动,减少内耗,而形成了对某行业、某地区市场的垄断,建立了以大商入为中心的商业集团“郊”,又称为“郊行”、“行郊”、“郊商”。在“台南三郊”中的“北郊”,拥有商号二十余家,郊行内部组织系统完善,有董事、秘书长、总干事等,立纲陈纪,章法森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北郊”的核心是“苏万利商号”。
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实行了鼓励大陆移民开垦台湾的政策,
从现存台湾的苏氏家谱中可以看到苏氏族人的入台始祖,大部分生活在清朝。
来自福建汀州府永定县苏颂子苏诒后裔者,清乾隆年间,有苏昌龙入垦台后里;苏禄进、苏乾秀、苏乾德入垦今新竹香山;苏章焕、苏周琮入垦今苗栗头份。嘉庆年间,有苏新长入垦今苗栗铜锣(铜锣湾);苏进魁入垦今新竹芎林(九芎林);苏湖宗入垦今桃园芦竹(桃仔园芦竹厝)。道光年间,有苏拔益入垦今苗栗公馆;苏成昭入垦今新竹关西;苏开全入垦今新竹东。
自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入台者,清康熙年间,有苏嘉祉入垦今高雄湖内。清乾隆年间,有苏武入垦今台北市土林区。嘉庆年间,有苏全、苏燕、苏道、苏由、苏忒、苏老、苏足七兄弟入垦今台中大肚。道光年间,有苏进入垦今桃园市;苏宗信入垦今台北淡水;苏圆入垦今台北三芝;同治年间,有苏振信入垦今嘉义朴子(朴仔脚)。
自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台者,明永历时有苏泽恩入垦今台南安定(台南直加弄)。清雍正年间,有苏国浩入垦今台北汐止(水返脚)。嘉庆年间,有苏嘉骞入垦今台北市南港区。
自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入台者,清康熙年间,有苏懋德入垦嘉义六脚(六脚佃)。清乾隆年间,有苏彭进入垦今嘉义布袋,苏文清、苏文万兄弟入垦今台中清水(牛骂头);苏克国入垦今台北淡水;苏昌启入垦今台北林口(台北树林口)。清同治年间,有苏式月入垦今台南市。
自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台者,主要是苏结(苏颂从叔)派下。清乾隆年间,有苏懋禄入垦今彰化市(米线);苏明岩入垦今台北古亭区;苏光和入垦今台北汐止;苏其缘入垦台北泰山,苏兴存入垦今台北景美区。嘉庆年间,有苏清癸入垦今台北汐止。
自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入台者,清乾隆年间,有苏共入垦今嘉义市。清道光年间,有苏瑞祥入垦今台北士林区。龙溪苏氏族人,早在明万历初年,便有苏正顺携长子苏振文入垦今台南安定。
自广东揭阳县入台者,清乾隆年间有苏笑入垦今嘉义市。自广东大埔县入台者,清乾隆时有苏扬武入垦今嘉义民雄;苏挺秀入垦今苗栗公馆。
自惠州府陆丰县入台者,有苏朝尚入垦今苗栗三湾。嘉庆年间,有苏嘉七、苏嘉清兄弟入垦今新竹香山。
苏氏族人入住台湾,在他们的聚居地,有一些相关的地名,如云林县有“苏秦眉”、“苏秦村”;嘉义县有“苏厝村”,旧称“苏厝”、“苏厝寮”;台南县安定乡有“苏林村”、“苏厝村”,这些地名,有的还是现代行政村的名称,是苏氏族人早期活动轨迹的反映。
香港新界的原居民中,有苏氏族人分布。香港移民中以广东人居多,苏氏也不例外,其祖籍有番禺、高要、顺德、南海、东莞等地,还有一些在侨居,后返港创业。
7.移居海外:
《岩山衍派苏氏族谱》记载:从十四世至二十一世中,每代都有苏氏族人向海外发展的记载。如十四世苏光成,生于清康熙己巳年(公元1689年),逝世于清乾隆丙寅年(公元1746年),“往夷邦柬埔寨无回”。与苏光成同辈的苏光生,“往夷邦卒”;苏光辉,“殁于夷咖哕吧”;苏光端,“往外夷,不归”。十五世中的苏祖庆,“往夷邦柬埔寨”;苏祖果,“殁于外夷”;苏祖春,“往暹罗”(今泰国);其他如苏祖密、苏祖转、苏祖能、苏祖荔、苏祖迎等,“往外夷”,“殁于夷邦”,或“往外夷不回”,可见许多连具体的居住地,都不太清楚。十六世中的苏德提,“因往暹罗邦”,即到今泰国。十八世中的苏功龀(公元1867~1894年)“殁于岷邦”即菲律宾。十九世中的苏敷诲,“逝世于岷邦”;苏敷鞣的续妻为“小吕宋”的罗丝;其他同宗兄弟,有“殁于双安南之埠”,或“殁于杏眼”,或“居夷邦”,总的来说都在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其二十世、二十一世的苏氏族人,亦有十余人,远渡重洋,在东南亚谋生。从该族谱看,自清朝清康熙时期,直到清朝末期明初,均有苏氏族人到海外发展。

《龙井苏氏族谱》记载:十九世中的苏金讲、苏金认、苏金鹏等“葬南洋”。二十世中的苏玉榜、苏玉相、苏冬水等“往南洋”。这两世的年代在公元1841~1915年之间,其中苏玉富,“南洋槟榔屿中华中学肄业”。
⑴.缅甸:
苏氏族人在缅甸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仰光市的庆福宫建成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石碑上所刻董事人有苏品堂、苏大江、苏永昌等。也就是在清朝的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旅缅的苏氏宗亲还在仰光建筑了“芦山堂”,又称“正简公宗祠”。在缅南重镇毛谈棉也设有“芦山堂”,堂联为:“芦山南渡衍派分支溯源祖国”,“山川北向钟灵蕴结发展他邦”。在勃生、毛礼两地有苏氏宗亲居住,并成立了苏许连联宗会以及“三季堂”。
⑵.菲律宾:
除在首都马尼拉外,在南吕宋区、中吕宋区、北吕宋区、美骨区、三描礼智区、宿务区、怡郎区、加帛示区、岷?佬区,不仅居住有苏氏宗亲,而且还有相应的地区组织,这些组织总汇成“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该会创立于1937年,二战时暂停会务,二战后恢复会务活动,并租赁民房为临时会所,1962年在岷市那位亍,专置两层木质楼房,作为新会所,直到1994年建成了砖石结构的永久会所、至今,宗亲组织也已有四十余届。其苏氏族人组织机构庞大,并承办了世界苏氏宗亲组织的筹备与成立大会。菲律宾的苏氏宗亲多次组团到大陆寻根。苏世庆作为菲律宾武功苏氏宗亲会理事长,以及世界苏氏宗亲总会的首届理事长,在各国苏氏宗亲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⑶.新加坡:
早在1929年便专门成立了“芦山公所”,二战后又正式成立了“新加坡苏氏公会”,他们在每年的农历11月23日苏颂安葬日,都要举行聚餐联欢会。新加坡的苏氏族人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活跃在当地的许多领域,在房地产、金融、餐饮业,服务业等均有苏氏族人的身影,其中的苏晋兴还获得了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星章”,苏全兴也获得了总统颁赐的“公共服务奖章”。
⑷.泰国:
苏氏族人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主,广东籍主要分布在潮安、潮阳、东莞等,福建籍分布在同安、晋江、龙岩等地。泰国苏氏族人主要居住在首都曼谷,在北榄府、吞府、京都府等均有分布。泰国苏氏族人主要活跃了经济领域,
⑸.马来西亚:
在一些地区也设立了宗亲组织,这些地区以及全国性的宗亲组织,均为苏、许联宗。
⑹.非州:
苏氏宗亲有的是以东南亚移民非州,有的则是从祖国大陆远渡重洋的淘金者。
⑺.朝鲜、韩国:
苏氏族人总数大约有三万余人,朝鲜、韩国苏氏族人的鼻祖为朝鲜半岛古老的马韩部落廉斯氏族首领苏马?,始祖为高丽国吏部尚书苏继芩。
⑻.其它:
在加拿大也有苏氏宗亲的身影。越南、柬埔寨、印尼均有苏氏分布,有的也成立了苏氏宗亲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