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思想学习 > 正文

农村脱贫致富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更新时间:2023-08-22 13:04:27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农村脱贫致富个人典型事迹材料一

走进岚县东村镇东阳涧村有珍油松种植基地,一排排油松翠绿喜人,40余名工人正在忙着起苗、装车,其中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人累的满头大汗却一言不发,他就是“岚县名人”于有珍。正是这个平凡的男子,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撑起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直面挫折不气馁

于有珍是岚县东村镇东阳涧人,今年48岁,患先天性耳聋,妻子智力残疾,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被县里确定为精准贫困户。

于有珍先天残疾,从懂事开始,幼小的心灵备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受家庭条件和身体原因的影响,他没有上学,从小跟父母在地里辛苦劳作,生活的艰难使他养成了勤劳坚韧的品格。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于有珍娶了一位智力残疾的姑娘,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二人直面挫折,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感人事迹,在岚县一时传为佳话。

迎难而上不等靠

女儿的出生给于有珍一家带来无比的喜悦,同时也给他们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于有珍夫妇一年到头在地里辛苦操持,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无法摆脱贫困的影子。期间,县里给他们享受了低保政策,让一家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感到温暖的同时,于有珍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为增加收入,于有珍一边种地一边跟着本村的泥瓦匠当“小工”,从和泥、搬砖一类的粗活、重活做起。他克服言语困难,认真观察记忆大师傅的每一个动作,大家休息时,他就在一旁琢磨练习。看到这个年轻人的“非常”举动,师傅们也十分乐意向他传授技艺。在大家的帮助下,于有珍学会了泥瓦工技术,开始承揽一些小工程。随着岚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他的“工程”越做越多,解决了一家的温饱问题。于有珍自己没有上学留下遗憾,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补偿,克服一切困难让两个孩子上学读书。(牛耘 牛宇钊)

脱贫路上不停步

一个残疾人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相当不容易,但于有珍并没有停下脱贫致富的步伐。乘着县里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的东风,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于有珍创办起自己的6亩油松基地。有了帮扶单位和对口帮扶人,他的信心更足了。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于有珍在种植油松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他虚心向身边技术人员请教,让孩子帮忙上网学习咨询,不断解决种植中的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于有珍的油松品质好,市场行情也不错,近年来他靠油松获利3万余元,致富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同时,两个孩子也没有辜负于有珍夫妻的培养,女儿于2012年考上山西医科大学,儿子大专毕业后在太原从事装修行业,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他现在就是岚县勤劳致富的一面旗帜,每做一户贫困户的思想工作时,我们就拿于有珍的故事给他讲……”岚县东村镇党委书记自豪地说。

坚韧推开了困难,勤劳战胜了贫穷。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于有珍的脱贫致富之路会更加平坦宽广,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满幸福。

农村脱贫致富个人典型事迹材料二

李向阳,今年33岁,家住固关镇固关街村四组,全家5口人。李向阳2013年退伍后很长时间他都不知道如何创业,一直在家务农,父母年龄大,身体不好,儿子前两年患病花费十几万元,至今未还清借款,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许多负担。一家人虽然勤劳能干,但由于没有致富的路子,又没有资金来源,全家只能靠李向阳一人在本地打零工维持生活。

今年,脱贫攻坚全面打响,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最终确定了一部分特别需要帮扶的困难户,李向阳家也被精准识别为脱贫对象。4月初,镇上的帮扶干部就来到李向阳家中,与他结对子、交朋友,在询问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帮扶干部分析出他家经济来源单一,没有致富产业,发展资金缺乏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产业发展上想办法。

打消顾虑,积极发展脱贫产业

针对李向阳家实际情况,镇上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与他家沟通交流做工作,从思想上激发了他发展的信心和动力,鼓励他大胆干。凭着自己当兵多年的那种精神信念,按照“菜单式”脱贫项目,李向阳与家里人沟通协商,逐项分析,最终决定新建养殖小区一处,发展养殖奶山羊的脱贫致富项目。村组干部得到这一消息,决心大力支持李向阳的产业发展,给全村贫困户带个好头、做好示范,为其腾退集体土地0.5亩,用于养殖小区建设。地方有了,资金又成了问题。镇上帮扶干部带着李向阳,大清早就到来镇信用社,为其协调办理产业发展贴息贷款,最终享受到了5万元的资金扶持。地方和资金问题解决了,很快,李向阳的奶山羊养殖小区建成了,大小奶山羊发展到了60余只。自从认准了这个致富路子以后,李向阳一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他们总是在羊舍奔波忙碌,晴天赶坡放养,雨天在圈舍里集中喂养,经过一家人的悉心照管,奶山羊一茬一茬茁壮成长,

任劳任怨,科学管理增加收入

李向阳深知,买羊不难,但要养好并不容易,既要科学饲养,又要有实干精神,为此,他积极联系镇帮扶干部邀请镇兽医站技术员专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平时,李向阳也经常去羊舍里转,清理圈舍卫生,整理圈舍杂物,查看奶山羊的长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不管是饲草饲料的搭配还是养殖设施的运行,每个细节都不放松,饲养的山羊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病害,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因管理不当而死亡现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向阳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奶山羊养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效益。今年9月份,他根据市场情况,出售成年奶山羊12只,实现收入9500元。有了收入上的改观,加上镇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他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来脱贫致富的信心。

勤于服务,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在自己脱贫产业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李向阳并未就此满足,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共同发展”。因此,他将学到的养殖知识结合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简便易学的养羊技术,在贫困户圈舍、在自家养殖小区、在家里随时随地向其他村民传授养殖科技知识、各种常见病防治技术,向村民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养殖业。通过他对群众正确引导,全村今年新增贫困户养羊大户9户,户均养殖奶山羊23只,新增贫困户养牛大户6户,户均养殖肉牛4头,带动了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的自觉性。全村脱贫攻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现在,李向阳已成了全村畜牧养殖户的主心骨,农户有什么问题都愿向他请教,而他也总是毫不保留地教会别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他把自己的知识、技术奉献给了全村贫困户,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老百姓们的高度赞誉。他说:正是党的脱贫攻坚的政策让我们家踏上了脱贫致富路,我还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带领大家过上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农村脱贫致富个人典型事迹材料三

“他总说山清水秀环境好,可我看见三间近百年的土坯房,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当时我就懵了。”云南姑娘吴龙讳谈起10年前来到巴中市恩阳区关公乡双桥村的一幕,嘴上有点埋怨丈夫,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初冬的双桥村,生机勃勃。800亩沃柑产业园为村子披上绿装,150余亩鱼塘微波荡漾,新村建设工地上,村民们挥汗如雨,吴龙讳家的新房主体已经完工。

吴龙讳的丈夫赵传军在村里既是名人更是穷人,外债高达40余万元,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他的梦想。

1981年出生的赵传军,由于家里贫困,初中没有毕业就外出务工养家糊口,对象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只要到家里来一次就“黄”了。2004年,赵传军和吴龙讳在云南结婚并生下第一个孩子。

穷怕了的赵传军拼命挣钱,2013年,他带着家人和40余万元现金回到了村里。一时间,他成了村里的名人。

先修房子还是继续创业?赵传军与媳妇发生了分歧,他不顾老婆反对,承包了60亩土地,搞起了养鱼。

“这里环境好,水源好,适合搞水产养殖。”从挖鱼塘到添置设备,赵传军先后投入80余万元,“贷款、欠账、亲朋好友四处借,万斤鱼苗终于下塘了。”

天有不测风云,9月,眼看着丰收在即,赵传军的命运却再次被改写,“12号那场大雨,冲毁了埂子。为拉网护鱼,老婆和老爹被洪水冲走10多米,差点丧命,12万斤鱼一条不剩……”

住房没修,鱼也没了,还债台高筑,老婆负气回了云南老家,赵传军陷入了人生低谷。他常常在冲毁的鱼塘边转悠,总觉得老天对他不公,一时间无所事事的他,还常常借酒消愁。赵传军成了村里的“逛二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天能东山再起,全靠马书记的帮助。”赵传军口中的马书记是恩阳区发改局工作人员马永强,在该村任“第一书记”。“是他帮我重拾信心,鼓励我重新站起来。”赵传军说。

赵传军清楚地记得,12月20日,马永强到该村任“第一书记”还不到一个月,自家被冲毁的鱼塘又热闹了起来,修堤筑坝、蓄水放鱼,与以前不同的是,马永强要求在鱼塘旁边加修了排洪渠。

“马书记在发改局协调了15万元的项目经费,加上原来的10万元救灾金也到位了,有了‘起伙粮’,我要大干一场才对得起马书记。”赵传军恢复了往日的精气神,从养鱼技术学习到鱼塘管理,他有着使不完的劲,“今年成鱼和鱼苗可以卖上20多万元。”

“即将告别几代人居住的土坯房,搬进新居过春节。”由于年久失修,赵传军家的土坯房破败不堪,不能住人,回乡后一直居住在他三伯家。“都30好几了,谁不想有自己的窝呢。”

今年8月26日,赵传军家的新房动工开建。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修建了75个平方米的一层小楼,享受每人2.5万元的搬迁补助,一家算下来可以享受7.5万元的补助款,加上1.5万元的附属设施补助,“为节约钱,亲戚朋友都来帮忙,加上简单的装修,钱差不多就够了。”

“我要把老婆体体面面接回家。”从老婆回娘家那刻起,赵传军就下定决心。今年8月,他起身去云南,老婆了解情况后,和他一起回到了双桥村,夫妻再次站到一起并肩与贫穷作战。

“村路的道路变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不再是孤军作战。”吴龙讳说,一年时间,村里变化实在太大了。,该村通村公路、产业路10.2千米全部硬化结束,发展生猪养殖场2个,发展家庭农场5个,培育水产养殖大户4户,包括赵传军在内的39户146人将在年底实现脱贫。

“今年不平常哟,产业恢复了,新居建起了,‘跑’了的媳妇回了家。”谈起这几年的风风雨雨,赵传军十分感慨。他说:“要想改变贫穷,首先自己要站起来。”

农村脱贫致富个人典型事迹材料四

崔红发,男,现年52岁,家住崔家头镇崔家头村崔家头组,全家6口人,以种粮为主业。母亲穆翠翠,现年80岁,体弱多病,智力、听力一级残疾;妻子刘玉俊,现年48岁,患严重阻塞性肺病已十多年,目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常年靠住院和大量药物维持;长女崔凌云大学刚毕业;次女崔可云、儿子崔鹏云分别在大学三年级、一年级就读;家庭经济非常困难。

精准扶贫工作中,被政府列入低保贫困户后,帮扶人时建华镇长和驻村扶贫工作组和村组干部等人的共同帮扶下,积极配合扶贫工作,为其争取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确定了其家庭以养猪为主业的扶贫措施,扩大养猪规模,购进优质猪仔,当年建起100头小型家庭养猪场,年底出售肥猪100头,仅养猪一项,达到五万余元的收入。因刘玉俊慢性肺病、穆翠翠冠心病,两人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为主要的致贫原因;劳务输出一人:长女崔凌云,现在西安打工;次女崔可云、儿子崔鹏云分别在大学三年级、一年级就读,享受教育资助10000元;穆翠翠年老多病残疾,给予享受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1920元,低保4860元,残疾补贴600元。经过以上项目的帮扶,算账日止,全家工资性收入3000元,生产经营性收入46000元,生产经营性支出35000元,其他转移性收入6870元,家庭总收入25730元,家庭年人均纯收入4288.33元。加上其他帮扶收入,使其家庭收入从2367元,增收到5000多元,收入翻一翻有余。

崔红发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平时很难见到他一面,有时候他从村委会门前经过,不是去给他家人买药,就是去请兽医,给猪看病,他有恒心、有毅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读的书不多,但是能吃苦,只要你们给我找准路子,我一定要做到最好,别看我现在是贫困户,但是我要通过我的努力,争取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

目前,崔红发新购优良猪仔60多头,打算在2017年按照的发展模式继续进行发展,使其在小康的路上迈进。致富思源、丹心不忘感恩,开发带动周围群众发展产业,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为发展*建设和改善崔家头村的村容村貌发光发热。

年底,崔红发通过养殖已实现脱贫,享受了扶贫养殖政策,他通过自己的双手养猪,实现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