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教学研究 > 正文

《大学写作》教学实践的长期策略探究

更新时间:2023-08-22 05:03:53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摘 要:《大学写作》作为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一门基础课,探究其实践教学的长期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担任《大学写作》课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写作功底,才能有实际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其次,教师应该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上下足功夫。简而论之,一是要为各个学生建立详实可靠的写作档案,以便于行之有效的指导;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大学写作》中的作用,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便于指导和激励学生;三是落实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诸如写作、欣赏和评议、修改等紧抓不放。总之,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大学写作》实践教学必须放到整个大教育系统中,才能真正发挥它本身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大学写作 教学 策略

《大学写作》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备基础课,同时也渗透在其他各个专业的培养要求中。从更广泛的运用角度而言,写作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交往能力和表?能力,更是高层次职位中所要求的基本的工作能力。正如著名作家韩少功在《我为什么还要写作》一文中所说:“当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语言的世界,当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主要靠语言来养育和呈现,语言的写作和解读就已经超越了一切职业。只有苏醒的灵魂,才不会失去对语言的渴求和敏感,才总是力图去语言的大海里洁净自己的某一个雨夜或某一片星空”[1]。韩少功所谓的写作更带有文学创作的意味,然而也是对写作意义的最高定位。大学生乃为国家栋梁之材,《大学写作》作为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大学写作》又完全不同于其他各门课程,它的灵活性更强,对“教”和“学”有机结合的要求更高。近许多年来,虽然有诸多研究一直在探讨《大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但理论先行,实践收获甚微。《大学写作》实践教学还是走在一条疲敝的道路上,“教师空教,学生空学”的现象屡出不穷。针对这种现状,对《大学写作》实践教学的长期策略探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写作功底

教师是“活”的教材,是教学中真正的引路人。担任《大学写作》的教师更需具备“活性”的榜样和引导力量。

《大学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写作功底,具有实际的写作经历和写作经验,甚至已经掌握了一套实用的写作规律。唯此,教师“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影响学生,特别要把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求得言传身教的效果。即使是先前没有写作爱好和特长的人当了写作教师,也应尽快培养这种爱好和特长,要教别人游泳,教者是应该先下水的”[2]。每个人每个学生内心实际是驻着一个写作梦的,只是限制于自身表达条件的限制,常常把这个梦强行埋没了。教师就是一个语言世界的导航者,他有责任有义务带领莘莘学子踏上语言的航船,尝试让每个学生扬帆自己的文学之梦。他必须以先行者的姿态,才能从容面对学生的提问,有的放矢,不作空言,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之初有章可循,甚至有所依赖;才能在面对诸种写作中的困惑时,有可真正借鉴的实体。擅长写作的教师本身就是一面写作的旗帜,是离学生最近的榜样,学生在学习中随时可借鉴之、询问之、模仿之,自然就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写作的动力和源泉相对就更要旺盛和持久。 一个没有实际写作经验的教师,即便理论言之凿凿,依然不能让学生产生信服感,更无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写作的美感和它的价值意义所在。总之,教师将鲜活的自身写作经验传达和分享给学生,学生学得亲近自然,写作实践才能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这样的教学情境与教学现实利于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升级,从而实现‘善教'与‘乐学的双赢,实现双方潜质开发的最大化、最优化”[3]。

担任《大学写作》课的教师必须时时夯实自己的写作功底。首先,要时常写,要善于写,并尽可能地去尝试写各种文体。三亚学院的冯汝常教授认为写作以形式而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信息化写作,诸如通讯报道等;第二类是格式化写作,主要指各种公文的写作;第三类是智慧型写作,即所谓的文学创作。担任《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师必须熟悉掌握这些文体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方法,尤其应该在文学创作方面应该狠下功夫。这不仅仅是为人师表所必须的要求,而且是一个教师站上讲台时信心产生的根源。其次,要乐于写作。好的写作如同氧气一样,对作者读者都是有益的。这样的写作可以称之为“有氧写作”。它的第一大特征是积极主动性。教师应该养成自觉的写作习惯,能将日常万物尽收笔底,仔细探索人生奥秘,认真剖析历史规律,深刻探讨社会发展。写作的过程也是思考体系成型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哲学价值观明确明晰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坚持孜孜不倦的写作,才能更深地洞悉哲学世界,才能更好更及时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加纵深广博的方向发展,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朝着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教师也要乐于写作。一个热爱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一群热爱写作的学生,“教师热爱写作,以积极的热情从事写作,以高昂的情怀对待写作,必然在言行举止中自然地体现出来,给学生以积极的随时随地的引导”[4]。

二、建立详实可靠的学生写作档案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如何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提高。这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大学写作》的课时设置非常有限,而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又远远高于其他诸种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竭诚尽力,想方设法,让有限的课堂发挥无限的魅力。

综观我国百年写作理论,清末以降,经民国再到建国近七十年来,文章写作教学的提法虽然屡遭新变,但大多换瓶不换酒,其内容实无多更新。身任《大学写作》课的教师,是有这种明确的感受的。改变一味的理论灌输,确实找出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就要首先打破学生中小学时养成的固定的应试型的作文方式,详细对每个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跟踪摸底,并分层分档对其各自情况进行汇编。诸如哪些学生擅长学理文章的书写,哪些学生适合抒情文章的书写,哪些学生擅长故事的演绎,哪些学生思维活跃擅长推演,哪些学生文学功底深厚,哪些学生语言表达还成问题等等,都要深入学生的生活,掌握他们实际的写作水平,并对此做好详细的记录,制定好一套长期的行之有效的改善计划。这“犹如在原有基地上,改变设计理念和功能指标,以新的元素组合进行房屋重建”[5]。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一个建设的过程,在《大学写作》这门课程中,首先得让学生打破多年的应试思维,让他们真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认识真实的自我,成为真实的自我,成为独立的人的个体,带着友爱和良善去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去实践写作自己的文学和人类的文学。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而言,这就是一次房屋的重建。

建立详实的档案是第一步的基础工作,如何利用档案进行有效的指导才是关键。中国大学的《大学写作》课堂基本的范式还是大课堂,若要高效利用,就得做灵活的调整,比如在整个课时的安排上,必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用来实践写作的。即便是一堂理论课,也不能完全用于灌溉式的讲述,而必须进行设计,诸如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理论体系的阐述,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学生自我讨论和归结。讨论是写作的前奏,需分组进行。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群组给出的结论必然不尽相同,教师需在总结时考虑周全,尽量让每个群组都能从中获益。进行具体的实践写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身熟悉的视角下笔。评议学生的作文时,也是根据原先的情况分类进行适宜的相应的指导。对于写作水平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从基本的写作要求出发,让他们尽可能地先去学着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于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教师可对他们文章的造境、立意、技巧稍作点播,尽可能圆满地表达自己。黑格尔说,没人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就像没人能超越自己的皮肤。写作亦是如此,每个学生的写作情况都受制于来自他自身的方方面面的限制,教师应该看到这些限制,也应该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点。不管怎样,对于学生每一步的成长都应该详细地进行跟踪,适时地进行指导,让他们在关注中成长得更快,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成熟。

三、确实发挥多媒体在现代写作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运用在课堂上的多媒体主要有PPT、音频和视频等。对于《大学写作》课,实际上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及QQ等信息平台,而且微信的使用功能似乎更为方便和直接。

首先,这些信息平台便于学生随时记录和发表。写作能力的提高受限于个人先天的语言禀赋及阅读水平、思想认识等多方面因素,不是多写就能写好,但是长期坚持写作的确是有助于?作能力的提高的。何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机不离手已经是惯有之事。快节奏的生活的制约下,不是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坚持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是每个人随时随地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可以通过微信及时方便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作文片段的练笔。使用微信练笔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即众多的读者所带来的激励。写作离不开读者,每个作者在写作时都隐藏着一个潜在的读者,即便作者的文字可能是私密性的日记文体。“每个写作的人都是写给某人看或为某人而写,不管他心目中的读者对象不明确到何等程度”[6]。不管写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种要求和欲望总是存在的,甚至有时是这种被关注的喜好和关注者的支持极大地刺激着作者去坚持写作,直到写出好作品。托尔斯泰就说:“我写的作品的应力和质量,都取决于我心目中最先提出来的这个关于读者的概念”[7]。微信朋友圈的发布是完全可以满足作者这种欲望的。相比较一般的纸质刊物,微信内容的发布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也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显性或者隐性地预设一定的读者,并沿着自己的思想轨迹,在对读者的阅读期待的关注中写出一定的文字。因而,它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写作诉求。

其次,多媒体运用在《大学写作》课堂展开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多媒体资源十分丰富,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合理地运用到课堂建设中。就本人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开展《大学写作》实践训练的课堂中,主要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是微信,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用处。一是组建班级微信群。建立班级微信群,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把学生的写作片段或者文章随时以图片的形式上传,方便大家共同欣赏和评议。这既解决了文稿写作难以实现共同查阅的麻烦,又能及时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非常突出。另一个方面的用处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目的是择优公布,建立榜样。主要做法是,在每一次练笔之后,先通过小组选拔,再通过教师的最后裁判,把一些写得好的文章及时推送出去。所推送的文章可以是课堂任务,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撰写的文章。文体也不尽相同,以多样化为好。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体裁都具有一定的观察和理解现实的方法和手段,其特点完全由这些方法决定,作者必须学会以体裁的眼光观察现实”[8],学生正是在不断的观察和实践中练就了从容下笔的习惯,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推送的方式可灵活安排。如果是诗词和散文,且篇目比较多,就可以做成专栏的形式;如果是小说,则可以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推送;或者还可以是报道性的文章,就及时发布。在推送的同时,学生可积极展现多方面的才华,诸如可以选择相应的图片,可以附加自己喜爱的音乐等等。这种方式对学生帮助是很大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文字以作品的形式及时呈现出来,让班级中其他同学和外界同时学习欣赏,这对作者本人来说就是一种较大的成就;教师在评论处带头点评,以明确的形式让学生发现该作品的亮点,又鼓励班级学生在下方积极评议,进行自我检阅,教师全程监督。以此为基础,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子数据搜集平台,及时跟踪每个学生被推送的文章数目和水平,而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四、落实过程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学范式和教学模式可以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更新,但作为《大学写作》课堂实践的几大关键环节,却稳固如屋梁,无论建构如何变更,这些环节都需扎实握牢。

首先是要求学生坚持不断的写作。任何高深的理论必须都得通过实践的检验,《大学写作》课堂实践练的就是写作,就是要写出作品,写出好作品。纵然一味地去写,不可能就写好。但若离开了实际的运笔,永远也写不出好作品。《文赋》序云:“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9]。只有在勤奋的练习中,才能做到下笔从心从容。写作就是实验。“写作是永无止境的实验。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不得不度过不断实验的一生”[10]。是实验,让自己缥缈的想法结出文字的果实,也是实验,让自己自我检阅自我更新。总之,“人类的写作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永恒的训练因素”[11]。实验化的写作是一个作者一生坚持的文学之路。大学生,应该在写作实验中构筑自己的文学价值观,在写作实验中构筑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写作实验中绚烂自己的文学世界。

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和评议。除了坚持不懈地练习写作外,学会欣赏评议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步骤。对一篇文章进行欣赏评议,可从多个视角入手,诸如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景表达,文章风格,人物描写,抒情样式等等,不一而足。但若论精髓,还是如《文心雕龙?征圣》所言:“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12]。一言以论之,无非志、情、言三个方面。当然,在具体欣赏中,无需三个方面都去咀嚼,但要能在阅读中一眼看出文章最好的地方和最弱的地方,并由此概括出文章的主要特色,对于写得好的地方,对于绝好的经典之文,则要多多品读,滋滋以思,以求融化;对于不理想的文章,则要发现其根本的原因。欣赏的结果就是评议,欣赏可以慢条斯理,枝繁叶茂,评议则一定要简洁明了,有的放矢。

最后是学会去修改。如果说评议需中肯允当,修改则要谨慎从宽。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13]。李白坚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他说:在许多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跑到他们所能掌握的语文能力的前面去了,这种思维有时是极为可贵的,但是由于词汇的贫乏,必然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于是,他们作文中那看似不怎么样的语言,却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理性色彩和奇特的想象的火花 [14]。

两位先生主要都是从中小学生作文的修改原则出发,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对于大学写作?说,同样适用。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经过多次修改的结果,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一般情况下,一篇好的文章都要经过五到六次的修改,多的可达十一二次,最少也要两三次。所以,在评议之后,作者本人一定要耐心,要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稿,直至满意。教师在下达习作任务后,一定要嘱咐和督促学生做好这一项工作。总之,让“写”变成一个过程,让“写”一定要结出果实。

卡尔?波普尔说,“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15]。写作是一种全能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是知识的宣泄,但与知识的增长密切相关。《大学写作》仅仅是一门课时有限的课程,所教所学也多可能是一些方法和习惯。提高《大学写作》实践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教育系统联合起来,从至高点找到适合每一个阶段,又能把每个阶段紧密联合起来的大教育方法,让学生从小真正尝试去表达真善美,去掉过分的形式主义,去掉过多的笼统主义,如此,《大学写作》才能真正发挥它本身的教书育人的目的。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教师担当好自己的主导工作,学生做好自己的主体工作,师生互动真实有效,《大学写作》的实践工作就能得到持续良好的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项目“先秦诸子的生命修养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研究”,项目编号:[GS[2016]GHBZ011];陇南师专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XGG201635]。)

注释:

[1]韩少功:《灵魂的声音》,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2]邢海珍:《写作的开放与延伸》,文艺报,2007年1月6日。

[3]林超然,王清学,高方:《大学写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4]纪勇:《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183页。

[5]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6][英]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7][俄]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日记日记(1852年)》,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8]转引自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25页.

[9]张颢瀚主编:《古诗词赋观止》,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312页。

[10]周国平:《另一种存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11]邢海珍:《邢海珍诗学论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页.

[12]刘勰:《文心雕龙》,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13]叶圣陶:《叶圣陶文集(1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14]李白坚:《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学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481页。

[15][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安奇贤 甘肃成县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 74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