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官网平台 > 正文

山东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官方入口】

更新时间:2023-08-23 08:24:51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山东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在哪里登录?网址是什么?下面是高考知识网整理的山东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登录窗口,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欢迎点击查看!

点击进入>>>山东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教师该如何应“变”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知识核心时代”将真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

教师的素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核心素养能否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在近日于浙江杭州召开的中国名师名校长论坛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小学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为方向的教学改革,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需要有较大的提升和转变。

从“学科人”升级为“教育人”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课堂,这样的授课模式已是常态:

一门名为“动物的窝”的主题课上,数学、语文、英语(精品课)、科学老师齐上阵,同学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每一组都从生物、地理、英语、写作、艺术等角度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呈现结果。有的同学是利用美术和科学的知识,在展板上绘制了团队所选择的动物巢穴的思维导图,有的团队则现场写剧本排演了一个相关主题的舞台剧,并用英语表演出来。课堂上的交叉学科知识与内容的呈现,均是基于孩子们此前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小组内深入的分析讨论。

这样的课堂,很难将其定义为语文课、科技课、物理课或是其他某一门单独的课程,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有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有对于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提炼观点、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团结协作、合理利用时间、清楚表达观点等多种能力的锻炼。采访过程中,中关村三小的老师们对记者说,“当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多学科联合教学逐渐成为常态,不远的一天,你的语文课是数学老师教的,数学课是体育老师教的,将不再是笑谈。”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滕梅芳介绍,学校开设了“Hangzhouata glance(杭州一瞥)”主题课程,这是国际理解课程板块一门拓展性课程,力求让孩子们在后G20时代,掌握如何向国外的朋友介绍杭州,从而成为家乡的国际旅游代言人和公共外交小使者。“该课程是一门融英语人文、历史与社会,艺术与公共表达、礼品、礼仪为一体的综合类的课程,以国际化的视角,地道的英语,西湖的诗情画意,展示一个充满魅力又不失文化气息的杭州。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英语学习文化表达、公共表达,成为胸怀世界心系家乡的气质少年,用世界理解的语言传播中国声音。”滕梅芳介绍,这门课程的改革就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两个阶段,不是限制在英语的词汇和语法中,而是以英语为手段,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基于单个的学科为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教授分析,“我们必须看到,未来,真正对学生产生最核心影响的,是老师的综合素养,而不是被一个个学科分割开来的东西。

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合作,同时具备批判和创新思维……均至关重要。而这些素质,无一例外,都是跨越学科的综合素养。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就需要有超越学科教育的‘大教育’的观念。需要教师从‘学科人’升级为‘教育人’。”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中方校长张洪亮认为。

当老师不再具有“知识霸权”,“教是为了不教”就变得至关重要

论坛上,许多学者指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对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知识正在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以相同的“学习者”的身份出现。

对此,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认为,在当今知识更新换代频繁、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样快捷的时代,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是需要在中小学教师中根植的理念。

如何让学生掌握自学能力,给每一位学生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记者了解到,不少学校做了有益的探索。

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走班制打破旧有的行政班的概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自主制定课表,都是将学习的权利主动交还给学生的大胆尝试。“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生最不一样的是,我们的一些孩子像一台没有动力的机器。”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虽然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这个看似最私人化、最关系自己未来的事情,学生却总是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而究其根源,课程不够个性化、兴趣驱动不足,自主选择的空间小,是原因所在。

记者了解到,上海和杭州的学校也做了类似的尝试。不少中小学提出了“设计思维”的理念,让学生承担学校和课堂的设计师,还可以大胆设计学校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把校园布置成他们喜欢的模样。

“我们常说‘师者匠心’,把学生的土雕琢成我们的玉,这就要求我们要做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等。如果把主体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就应该成为教育现场的设计者。”论坛上,不少校长指出。

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在使得老师们重新关注课程的价值,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真正转向学生“如何学”和“学到了什么”。

让教师回归真实本性,让课堂更有温度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曾说:“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这句话在推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有着特别的意义。

当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当能力、素养、情感成为课堂上教师着重关注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滕梅芳谈到。

论坛上,来自德国帕邵大学的布朗博士也提及,在德国,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复杂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教师本身才是最好的课程。也许不久的将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会与这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更紧密融合,具有这位教师鲜明个性风格的情感态度,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合体’。而学生也不仅仅是在选择课程的内容,更是选择一种价值认同。”张洪亮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