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五险一金 > 正文

退休工资不够用儿女也过得不容易 我靠什么养老

更新时间:2023-08-12 19:52:14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未富先老”的中国,靠什么来实现“老有所养”?养老离不开钱,政府养老金只能起到兜底的作用,“养儿防老”已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理财投资更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应对老龄化,需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让老年人的手头更宽裕、生活更踏实。

■黑龙江林区退休职工孙淑芳:

养老金够用吗?

●退休后养老金不是没有涨,但涨幅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还抵不上物价的涨幅

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59岁的孙淑芳感觉身体有些跟不上了。

孙淑芳原先是黑龙江林区一家木材厂的职工。上世纪90年代末,林区调整产业结构,许多木材厂关闭了,孙淑芳也办了离岗手续。那年,她还不到50岁。打那以后,她开过小卖店、卖过儿童服装。现在,她在一家纸箱厂帮忙,已经干了两年多。这几天,工厂里活多,为了多挣些,每天都回得很晚。

55岁时,孙淑芳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养老金,面对不到1000元的数额,感到既兴奋又无奈:兴奋的是,多年的劳动付出得到了回报,从此每月都能有一笔固定的收入了;无奈的是,这薄薄的几张钞票,够用吗?

孙淑芳的丈夫比她大两岁,是一名卡车司机,长期在外面给人家开车,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这几年,出车的数量越来越少,有时候走路都十分困难。儿子高中毕业后,在当地读了大专,一直没找到稳定的工作,在家里闲了一年多了。入冬以来,他天天在家里玩电脑游戏,几乎不下楼,也很少和人说话。80多岁的母亲卧病在床,每天早上,孙淑芳还要赶到母亲家里,给她做好一天的饭。

花得多,挣得少。为了养家糊口,孙淑芳四处给人打零工。但随着年龄增大,找个挣钱的门路,越来越难。在纸箱厂干活,发的是计件工资:孙淑芳每天都想多干一会儿,多挣一些钱。

孙淑芳说,退休后,养老金也不是没有涨,去年每月已能领到1500多元。但这个涨幅,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还抵不上物价的涨幅。

比如,以前,1斤苹果几毛钱,现在最便宜的也要两三元,食用油、猪肉什么的,涨得更厉害。去一趟超市,没有一两百元钱根本买不了几样东西。为了省钱,她每天都早早起来,在早市上买些便宜的。

日常开支多了,但总算还能凑合。最担心的是生病。去年,丈夫腰疼得厉害,到市中心医院做检查,拍一个核磁共振,就花了900多元。丈夫心疼得直说不做了。为了对症下药,医生建议还是做一个。这次看病,前前后后花了3000多元。虽然医保能够报销一部分,也是杯水车薪。

长期以来,孙淑芳全家一直住着平房。2011年,市里改造棚户区,给她家分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楼房,虽说是政策性住房,比市场价便宜,但也要花8万多元。孙淑芳东挪西借,凑了3万元,又从银行贷了5万元,总算解决了资金难题。可是,有了住房,每月又背上了近千元房贷。生活压力更大了。

人老了,靠什么养老?孙淑芳一直很迷茫。养老金肯定不够用,将来干不动了怎么办?年前,社区调查家庭生活状况,说是市里对困难户每月每人能给几百元生活补贴。孙淑兰已经递交了申请材料。但最盼的还是养老金涨得再快些。她说:自己年轻时响应国家政策,才到林区工作的。现在,国家发展了、经济上去了,希望给她这样的退休职工多一些关怀。

■浙江金华农妇邓姑:

养儿防老现实吗?

●儿女有自己的家庭,打工挣钱也不易,靠他们养老,不如靠自己心里踏实,这样既够日常开销,还能补贴儿女

邓姑今年58岁,家住浙江金华一个小村。她是村里公认干农活的好手。一双手伸出来,骨节粗大,皮糙肉硬。青花瓷大碗米饭,她能吃两碗,用她自己的话说,“不吃饱哪有力气干活!”

前几年,生病在床的父母全靠她照顾,靠种庄稼把一双儿女拉扯大。丈夫做菜好吃,村里要摆席,就会请他掌勺,时不时也能挣点钱。

后来,父母去世了,儿女也长大了,都去了外地打工。邓姑闲下来,但也到了50岁上下的年纪,操劳半辈子没什么积蓄。“好在还有劲儿,当然要干活。”邓姑操劳惯了,说得理所当然。

邓姑要走出家门找活儿干。她先是到邻村人办的家庭作坊式小工厂干活,工钱也不是固定每月给。本来干得挺好,但是出了意外事故:邓姑的小拇指被机器轧断了。她没有接上断指,只去医院包扎缝合,后来就少了一截小拇指。但是邓姑为人厚道:“也没让人赔偿,还好是没了小拇指,干活也不大碍事。”事故后小工厂是不再去了,但她仍然闲不住:“得给自己存点养老钱。”

有人问她,儿子女儿挺孝顺的,为啥还要那么辛苦?邓姑想得很清楚,自己这一辈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为父母养老送终。可自己的子女在外地,靠他们养老不太可能。

“现在儿女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了,他们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女儿家盖房子还欠了一些债,自己过日子已经很不容易了,靠儿女养老不现实。”邓姑说,“我想自己多挣点,够自己日常开销,还能贴补儿女。”

后来,邓姑进县城找了份食品加工厂的活儿。她没读过多少书,还是只能干体力活。剥花生,收酒瓶,搬货物……几乎力所能及的活儿她都干了。邓姑的收入也不错,一个月4000元左右,厂里给上保险,邓姑也觉得有了些保障。

但是,邓姑还是有点眼红同在工厂上班的同乡,他们大多40岁出头,来厂里工作后,就把农村的养老保险转到了企业。“工厂每月也能帮她交一些养老金。但是我早过了退休年龄,以前也没有交过养老金,现在已经办不了啦。”邓姑有点遗憾。

靠自食其力,邓姑觉得比以前宽裕了。干到什么时候歇息?邓姑说:“现在身体还挺好,一直到干不动活为止吧。”至于再往后怎么办,她说,想不了这么多,只能“顺其自然”吧。

■北京市民王瑞祥:

理财养老靠谱吗?

●有了闲钱,拿在手里眼看着贬值,着急;买了股票基金,眼看着亏损,更着急。老年人理财还真不容易

“基金买了5年,还赔10%。这理财养老究竟靠不靠谱?”谈起理财,从北京一家出版社退休的王瑞祥老伯就很有话说。

67岁的王老伯和老伴身体硬朗,爱好摄影和旅行,平时的花费也不少。几年前,基金、股票火热。经不住市场诱惑,王老伯就拿平时积攒下来的5万元退休金全部投资买了基金,指望着多挣些旅游的钱。没想到从那以后,股市一路下跌,基金行情同样疲软。王老伯一下子被“套牢”。这两年,基金行情起起伏伏,但也是跌多涨少,像是掉进了无底洞。多年前筹划的欧洲之行泡了汤。

“有了闲钱,拿在手里眼看着贬值,着急;买了股票基金,眼看着亏损,更着急。”王老伯十分焦虑。

虽然对购买的基金很失望,但一有空,王老伯还是愿意去银行转转,时间一长,王老伯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最大的问题是盲从。很多老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往往看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很少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也有一些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时刻意瞒着自己的子女,“独断专行”,更是放大了风险。

“其实,相较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接触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往往能对老年人的投资理财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议,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王老伯说。

王老伯建议,老年人将养老钱存入银行或用来购买国债、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比较妥当,这种方式比较保守,利息也不是很高,但收益稳妥,风险又小,是老年人理财的主要选择。

“吃一堑,长一智”,有了上次购买基金的教训,王老伯觉得:在任何情况下理财养老都只是养老收入补充,绝不能把理财当做养老的主要方式,更不能拿全部闲钱投入理财市场。从数量比例上,王老伯建议,老年人用于理财的资金不要超过60%,即便个别老年人的家庭条件较好,抗风险能力相对较高,其用于股票投资、收藏投资等方面的资金也不能超过10%。

“这是因为随着年纪的增加,老年人用钱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一定要将30%的资金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王老伯说。

此外,王老伯发现,现在市场上的养老理财产品鱼龙混杂,很多银行推出的所谓养老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是普通产品换个名称,忽悠人罢了。“对一些银行打出的‘养老理财’等招牌,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