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读后感 > 正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14 19:06:42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篇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后感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平静,有的人愤怒,有的人从容,有的人抓狂。我们该如何面对?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明智的做法就是直面挫折,战胜它,打败它!
  
  写这首诗时,作者普希金被流放,那时俄国革命如火,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困境下,普希金并没有丧失希望,他热爱生活,相信生活,他乐观地面对生活,他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是诗人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我要把这首诗作为我的座右铭,放在我的书桌玻璃下!
  
  考试没考好,竞选遭落选,比赛遇失利,学业困扰我,朋友误解我时,常常精神萎靡,毫无生活动力,时有逃避之念。这时读一读我的座右铭,我定会打起精神,振作起来。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做好!一切困难都会过去,一切挫折都是瞬息,现在的苦,若干年后回忆起来,也许是最美、最快乐的回忆!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是呀,让心儿永远都向着未来。无论发生了什么,遭遇了什么,我们都乐观向上,积极应对,这样才能快乐活着!开心是一天,伤心也是一天,那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能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幸运的。每向前迈出一步,就离目标近了一步!比起普希金,我们生活得还不够好吗?既然普希金都如此乐观,没有被命运所屈服,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倍努力,好好做好我们应该做得事,用我们最灿烂的微笑,最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新生的太阳 !
  
  篇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后感
  
  记得上中学时就读过普希金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那时的我爱上这首诗的忧郁和故事,久久不能释怀,其实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生活,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感慨,确实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从小到大、古往今来,谁不曾被生活蒙蔽过呢?认识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人是个永远的矛盾体,社会人生又常常是另一个迷。历尽创伤,伤痕累累……谜底揭开时,我们就看见了世界的真相。只是我们也人过中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常常看到在基督教徒的婚礼上,神父问即将结为夫妇的人说:“无论贫穷,疾病,你都愿意娶或嫁他(她)并相伴终身吗?”说的多好呀,无论贫穷和疾病。当这两种能够严重影响生活的事物都能够被克服,又何必在意其他的呢?感动之余浮想联翩,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活不断的变化,变化的让人手足无措。回头看看,竟与自认为的,一直在按照自己规划和制定的轨道前行的生活早已偏离的不像样子。“但这又何妨?”生活就是生活,既定模式的又怎能被称为生活?呵呵,与其说生活欺骗了我们,不如说我们一直都在自欺欺人的让自己活在编制的梦里,不愿醒来,在受到伤害和打击后,推卸责任,说,是生活欺骗了我。
  
  当然,已经逐渐清醒的人们开始擦干眼睛,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审视自己,审视生命。我本人认为,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彩、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这样想心里就会豁达些了。 曾经的美好与哀愁,快乐和忧伤,都是我们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回想往事,会觉的亲切和没有虚度此生。
  
  让我们热爱生活吧,欣赏普希金的小诗的同时,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篇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后感
  
  这首诗是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作品,它不是经常见到的诗人的战斗的檄文,缠绵的情书,读起来倒像是一位可亲的兄长坐在你的面前,娓娓地交谈,有丝丝的温馨和甜蜜,教人感动。
  
  这首诗我反复读过多遍,感动之余总感觉读起来缺失点什么,思来想去,应当是缺少点韵律,缺失点节奏。想这么伟大的诗人,这么着名的诗篇,是不可能缺失点什么的,那么感觉从何而来???是翻译的问题。
  
  这首诗我读过不同的人翻译的几种版本,大抵差不多,应当是我国的翻译的最高级水平。翻译确有水平高下之分,我记得年幼时读过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到深情处(特别是维特自杀前写给情人绿蒂的信那一段),我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不得不把书扔一边,伏在枕头上大哭一场。几年后我有机会再读另一种版本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感动,却没有了当初的激情,(www.xjdkctz.com)这里边固然有第二遍读时感情的磨损,实在是翻译的不如前一个好。
  
  诗歌的翻译,准确地说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就更高,他不仅是要把意思表达完整,要求翻译工作者要有对双方语言的深刻了解,还要求要有对双方的诗歌要素的深刻了解,懂得诗歌的韵律,节奏,形、神都要具备,缺一不可。但即使具有了这些,仍然还难达到我国读者的要满意,这就是两国文化的深层次的区别,不是翻译的造诣深不深的原因了。
  
  试想一下,把中国的《诗经》,翻成俄文、英文,纵是经过再顶尖的翻译,也难以有《诗经》原有的韵味和意境了。就好比是绍兴老酒,装在雕花的路易十三的酒瓶子里喝,怎么喝,也不如把热气腾腾的黄酒冲进粗瓷大碗里,来得那么熏人,和畅快!
  
  话说回来,普希金的这首诗,其实用中国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一句,“别气了恼了,过去就好了!”??嘻嘻,也算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