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热点时事 > 正文

2020年最新什么是四清运动深度解读

更新时间:2023-08-21 10:10:39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在城市中是"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

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四清运动”是时任*刘少奇发动一场运动。又名““*教育运动”

1966年5月,当“文革”的序幕拉开时,中国人的神经早就被政治运动绷紧了。从1963年开始的“*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实际上相当于 “文革”的预演,许多在“文革”中出现的口号和斗争手法早就在“四清”运动中广泛使用了,而“四清”运动的第一线领导人便是刘少奇。

纵观刘少奇在整个“四清”中的真实表现,他不仅算不上受害者,而且是触发文革的第一人。1963年2月11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发动“四清”运动,其中12日到13日的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在这次会上刘宣称:“八届十 中全会讲阶级、阶级斗争,现在就要部署一个行动,搞一个阶级斗争。对象是投机倒把、贪污盗窃,还有一些严重的铺张浪费,严重的蜕化变质、违法乱纪,严重的 分散主义。总是口里讲阶级斗争,不办事情,不好。”

率先提出用“造反”来对付“中央出修正主义”的就是刘少奇。1964年5月15日到6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在6月8日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中央出修正主义怎么办?”刘少奇的回答是:“一个省可以造反,也可以独立。”1964年5月到6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后,中央书记处于1964年8月5日决定,中央成立“四清”、“五反”指挥部,由刘少奇挂帅。

刘在第一线领导“四清”运动期间,中共通过中央文件树立了三个“四清”样板,即甘肃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经验、河北省的“桃园经验”以及天津的“小站经验”.虽然这些文件都要得到毛的批准,但这三个文件的起草者和最后签署者是刘少奇。特别是刘少奇及其夫人王光美一手树立的“桃园经验”。首开夫人参政的先河。刘 少奇树立的“桃园经验”主张通过“群众运动”另组“阶级队伍”,实施“夺权斗争”。

刘少奇批示的这几个“四清样板”文件一再强调,运动的目的是“把…领导 权从阶级敌人手中夺回来”,“一下决心进行夺权斗争,局面就迅速打开,群众立即发动,表现了我们料想不到的革命热情。”为了“发动群众”,在“四清”运动 中广泛采用了大字报。其次,通过体罚逼供等残酷手法大批地打击斗争对象,是刘少奇总结的“四清”经验的一大特色。在王光美的指使下,工作队大搞逼、供、 信。对干部实行跟踪、盯梢、罚站、弯腰、低头、燕飞、拘留。连敲带诈,让干部脱了衣服到外面冻着。工作队动不动就掏 出枪来威胁干部……王光美住的四队武斗最凶。在斗争四队队长赵彦臣时,王光美到场见赵彦臣正在罚跪,就鼓动说:”你们搞得好,搞得对‘;’坚决支持你们,就用这个办法搞下去’!

19-64年底刘少奇与毛泽东就“四清”问题发生过争论。196-4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由刘少奇主持,邓认为一般工作汇报不必惊动毛泽东。他在向毛泽东报告此事后说:如果工作忙,可以不必参加了。在一次会上,毛泽东在讲话时,只讲了几句,就被刘打断了,这两件事使毛很恼火。会议没开几天,毛泽东没有出面就结束了。毛泽东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

会后,江青 请陶铸、曾志夫妇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里看《红灯记》。毛泽东在休息室问陶铸:“你们的会开完了吗?我还没有参加就散会啦?有人就是往我的头上拉屎!我虽退 到二线,还是可以讲讲话的么!”陶铸、曾志愕然,谁敢在*“头上拉屎”?曾志回忆说:“我和陶铸,已隐约感觉到了,*说的‘有人’二字,这个‘人’恐 怕是刘少奇,但是我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毛泽东又问陶铸:“你们开会的人是不是已经走了?”“有的走了。”陶答。“告诉他们走了的赶快回来!”毛泽 东斩钉截铁地命令道。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各省书记们,又都被召回来,继续开会。

毛泽东对刘少奇“‘四清运动’的主要矛盾是党内外矛盾、敌我矛盾,四清四不清的矛盾,各种矛盾交叉”的看法提出批评。批判刘领导的社教“打击面太宽”!毛刘之间的分歧开始扩大。毛泽东敏锐的意识到刘和他的派糸已经掌控了大部分的国家权力。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刘少奇的”四清运动“是以人民运动的形式,意图改变政权结构,为大搞‘修政主义”铺路。成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导火索。我之前曾写过《文革中为什么砸烂公检 法》的文章。揭示了文革中一些做法的背后根源。在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注意现像和根源。表面上看,文革中的一些做法是很粗暴的,在阴谋史学的操作下,人们常常忘却了多问一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