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热点时事 > 正文

青海民间艺术有哪些 附青海省总体概况

更新时间:2024-01-01 02:23:08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青海民间艺术有唐卡、堆秀、藏绣、大通灯影戏、湟中银铜器制作、民和县刺绣、湟源县丹噶尔皮绣、土族盘绣、氆氇以及藏毯,以下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以供参考。

青海民间艺术有哪些  附青海省总体概况

一、青海民间艺术有哪些

1

【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堆秀】

堆绣是塔尔寺艺人们创造的藏族艺术品类之一,属于唐卡的一种。它以佛经故事为主要题材,将各种绸缎建成所需的形状 ,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使其鼓起,宛若浮雕,立体感十足。

3

【藏绣】

藏绣源于公元9世纪,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传佛教三大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绣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及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艺术手法,已成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现象。

藏绣根据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地区差异等可分为安多藏绣等多种派系,其中"海南藏绣"主要分布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地区和共和盆地为主的农业区。

4

【大通灯影戏】

青海省的皮影戏是由陕西传入的, 主要分布在以西宁、大通县、湟中县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何时传入的没有时间记载,估计已经有二百多年了。

皮影雕刻制作历史有百年之久。青海灯影音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从当地民间音乐和其它戏曲中吸取营养,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唱腔和唢呐曲牌,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乡土色彩,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素为青海农村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5

【湟中银铜器制作】

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因其做工精美考究,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许多手艺人的手艺是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制作全过程是纯手工打制而成。

6

【土族盘绣】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

7

【湟源县丹噶尔皮绣】

皮绣源自湟源县即丹噶尔古城,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牛皮、羊皮、兔皮、鼠皮等多种动物皮革,在这些皮革之上用羊毛、马尾等绣线绣上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图案制成工艺品,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8

【民和县刺绣】

土族民间刺绣是青海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其刺绣品与土族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土族刺绣之所以自成一体,与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是分不开的。土族姑娘从8、9岁就开始练习刺绣技艺,终生以刺绣为荣。土族刺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体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土族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为盘绣、拉绣、堆绣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9

【氆氇】

氆氇(藏语译音)是青海省的著名特产,是以羊毛和牦牛毛为原料,经一定工艺混合纺成细线,染色后手工编织成各种花色的布料,用以制作各种衣料和服装。毛氆氇质地细密柔软,具有保暖和防雨双重功能,具有结实耐寒的优点,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高档民族特需用品。

10

【藏毯】

1959年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的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了公元前10世纪大量的毛织物和纺轮,其中有毛绳、毛布,还有一块彩色毛席残片,虽历经3000年,但是用黄、褐、红、蓝等色毛编织而成的条形图案仍清晰可见。证明了青海藏族先民3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据考证,该"毛席"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认的西宁"大白毛"。这是至今出土最早的毛席残片,是青海藏毯的雏形。这足以说明,在距今3000年前,散居于青藏高原的羌人已经掌握了毛纺织和染色技术可以织出几何图案的彩色毛席即编织地毯。这也同时说明,藏毯起源于青海。

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

历史悠久的青海美术

从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各个时代的岩画、绘画、雕刻、造像及石窟、寺庙等等,都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成就卓异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青海的民族民间造型艺术,更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民间造型艺术中的代表当首推热贡艺术。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热贡地区,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逐步兴起了主要为宗教服务的绘画、雕塑、木刻、堆绣、建筑等等艺术,成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一支重要流派,绘画技艺精湛,人物形神兼备,为各大寺院和僧俗民众喜爱、收藏。热贡艺术兴起于15世纪初,17世纪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由于它吸收了敦煌艺术和国外艺术的要素,又融合了青海本地的民间艺术元素,因而影响广泛,在中国藏区及东南亚一带久负盛名。

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也是青海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关于酥油花的制作,据史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西宁府续志》说:“西宁府所属各寺院,每岁元宵节,皆燃酥油花灯,其中灯最多而花样最奇者莫若塔尔寺。”

塔尔寺酥油花的表现题材广泛,制作工艺非常精巧,具有浓郁的藏族民间艺术色彩,是一种独特、高超的美术技艺。

位于海东市乐都区境内的瞿坛寺壁画,属明清彩绘壁画,与其他寺院的壁画风格完全不同,壁画展现的是佛本生故事连续图,基本技法是中原传统的大青绿工笔重彩,人物的着装皆为唐、宋、明代服饰,殿宇、楼台、车仗、陈设亦为汉代款式,构思奇巧,形象传神。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品种繁多的曲艺

青海各民族曲艺品种繁多、流传久远,在汉族曲艺逐步形成并日益发展时,少数民族也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本民族的说唱艺术。

汉族曲艺有贤孝、平弦、越弦、青海道情、太平秧歌、打搅儿等;藏族曲艺有格萨尔仲、仲勒、折嘎;蒙古族曲艺有图吉娜木特尔;回族、撒拉族曲艺有打搅儿。

《格萨尔王传》说唱是一部鸿篇巨制,大概有150多部,是一部伟大的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仲是说唱《格萨尔王传》的一种曲艺形式,流传在我国西部整个藏区,在青海的流布也是十分广泛,并且具有鲜明的青海地方特色。在青海,说唱格萨尔的艺人人才辈出,影响深远。

三、青海省总体概况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青海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6′——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青海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姿多彩,具有生态、资源、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青海的美,具有原生态、多样性,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李白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