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中国梦 > 正文

2020年两会教育热点聚焦孩子社会生存能力

更新时间:2023-08-23 21:40:47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导读:今年的两会上,仍旧有许多有关教育的提案出现,其中有关注少年儿童成长的“青春期校园暴力频发”的提案,也有关注提升少年儿童成长质量的“子女未满10岁不得离婚”、“将防性侵纳入教育课程”的提案。

这些提案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关注,而且这些关注大都指向了孩子的安全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群体融入等社会生存能力的缺失。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在社会大环境里,孩子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事打交道。社会生存能力,不仅能让孩子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还能拥有融入社会和在社会中发展的能力。

凤凰卫视曾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0多万儿童失踪,目前仍然没有放弃寻找的案件逾60万件。庞大的失踪儿童数据意味着,每年有20万个家庭,幸福被无情掳走,亲情被活活撕裂。他们为此踏上了遥遥无期的寻亲路,甚至毕其一生、穷尽所有的精力与财力,寻找失散的儿女。但在大海捞针般的找寻中,其中只有200个孩子劫后重生,99.9%的孩子则永远失去了亲人。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警示着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被拐骗问题已迫在眉睫。

其实早在的两会上就有委员提出,政府应建立新生婴幼儿指纹档案和指纹库,并进行联网来减少儿童被拐骗的可能。我们尚且不论这些提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但单从时间上来讲,提案从计划、论证到最终实施,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也绝不可能坐以待毙,完全倚靠国家从法律和体制上下手彻底杜绝孩子被拐骗的可能。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家长们行动起来,从孩子自身出发,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说到安全意识教育,许多家长一定胸有成竹。“不许跟陌生人说话”“不许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许向陌生人泄露家庭地址”“自己在家时不许给陌生人开门”……在孩子成长的安稳岁月中,许多家长早已给孩子灌输了无数个“不许”,而“陌生人”也成了孩子世界里一个可怕的符号。但事实上,陌生人真的都是坏人吗?家长口中的“不许”,孩子是否真的都“不做”了呢?每年20多万失踪孩子的父母,难道都从没跟孩子说过这些“不许”吗?

当然不是。他们说过,更有甚者早已把这些话当成了口头禅。但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说教,没有真正落实到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长只是把现有的、自己从生活中所得到的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孩子接受。这些信息传递给孩子后,让孩子的记忆过程出现了错误的“编码”,形成的记忆是混乱的,甚至根本没有形成记忆。更适得其反的是,家长的说教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家长不许我却偏要做,陌生人可怕,我却偏要试试看。可能正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模式,导致孩子对待安全问题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最终在面对危险时,无法自我保护,甚至遭受了许多本可以避免的灾难。

教育,只有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才能够获得孩子的接纳。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动的,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们能够给孩子更多“从做中学”的机会。因为从本质上说,学习是对环境经验的适应过程,是各种各样的环境经验积累的结果。学习的对象是丰富的自然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人的内心体验,与其把孩子遮蔽在成人的羽翼下,去反复咀嚼我们成人的经验,倒不如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通过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的安全问题以及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社会关注,但家庭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阵地,家长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长该从改变自己的教育意识,升级执教能力做起,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自我教育中来,建立安全意识,提升自保自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