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语言研究 > 正文

词汇语用视角下的词类活用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12 12:14:10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词汇语用视角对词类活用进行研究,并通过关联理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表明,词类活用具有语境依赖性,词类活用是由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百科知识等才得以被理解。本研究对增强词汇语用学的阐释力和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理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词汇语用 词类活用 关联理论

一、引言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受到了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但迄今为止,词类活用的定义仍存在较大争议,甚至有一些学者对汉语是否“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提出了质疑。本文所指的词类活用是某类词“临时的灵活运用”,指某个词类或其下面的某个次类临时具有了他类词的语法功能。目前,对词类活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句法功能方面,而相应的语义、语用以及认知方面的研究较少。事实上,词类活用现象并不仅仅是语言内部现象,它和语境及修辞等语言外部因素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从语用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词类活用现象与语境具有紧密联系,词类活用是某类词“临时的灵活运用”。冉永平(2008)提出,词汇语用信息具有临时性,使用中的词汇信息是动态的、临时的,意义产生与理解具有语境依赖性,作为交际主体的听话人需根据语境条件对目标话语进行不同程度的语用加工,这一过程称为“语用充实”(pragmatic enrichment),这对词类活用现象具有解释作用。本文从词汇语用视角研究词类活用现象,并通过关联理论对语用加工过程进行分析,旨在为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理据作出阐释,为深入研究词类活用提供依据。

二、关联理论与词汇语用学

(一)词汇语用学

词汇语用学是语用学领域迅速发展的一门分支学科,最早可追溯至McCawley,但较系统的研究始于1998年,由Blunter在《语义学杂志》提出。词汇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它以词汇层面为基点,结合语用机制、语境知识和百科知识,对词汇意义进行动态研究,对词义在使用中的演变及变化过程、运作机制、变化规律进行描写和理论阐释。(曾衍桃,2005)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界开始关注词汇语用问题。近十年来学界对词汇语用学各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对词汇语用现象关注的词汇语用现象包括词汇歧义、一词多义、语用异常、词汇阻塞以及形容词语用意义等。冉永平(2005)提出,从现有成果来看,词汇语用学还未形成统一套路与探索模式,但根据国际语用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与词汇语用的可探索范围,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词汇语用学的出现已具备充足的依据。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是关于人类交际和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关联理论是以关联、认知关联理论和交际关联理论为基础的。根据关联理论,人类认知系统往往倾向于关注具有最大关联性的信息。也就是说,在面对输入信息时,人们会自动选择具有潜在关联性的信息,记忆提取机制也会自动选择具有关联性的语境假设,同时,推理系统也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另外,听话人一般认为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关联的。

关联理论的话语理解观对词汇语用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词语的语用扩充与收缩也是以关联选择为取向。当听话人寻找到某一词语在话语中的关联性时,关联期待便得到满足,词语的语用处理随即停止。因此,根据关联语用论,语用收缩就是一个寻找关联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听话人根据某一词语的编码意义或原型意义去选择,确定其所期待的、具有关联性意义的词意过程,同时结合说话人选择该词语所在话语的特定关联期待,比如根据交际对象、时间、地点等特定语境因素产生。

三、词类活用的词汇语用分析

词汇及词汇组合的交际信息往往不是词典释义的直接编码,而是一种语境化信息。为此,词汇语义与词汇语用不等同,词汇语用信息具有临时性,就词汇或词汇组合而言,临时性是指它们在特定语境制约下,交际信息的暂存性、可变性、动态性。交际中的词汇信息离不开特定语境下词汇信息的临时构建,需要进行语用充实,即需要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进行语境加工。从古至今,词类活用现象在汉语中都极为普遍。如名词在动作句中不能作谓语,但由于语用的需要也有临时转用作动词的用法,如“春风风人”中的第二个“风”字,就属于词类活用现象。从词汇语用视角看,词类活用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词汇?用信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临时构建和语用充实,使其词类发生转变,并对其词义进行语境加工,从而传递特定语用信息。

汉语的实词几乎都可以活用。在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名、动、形相互“串门”的情况。如:

(1)火:

a.加州一把火,50万人撤离。(名词)

b.薛之谦由于在微博上写段子,最近很火。(形容词)

c.由于这次成功的表演,他彻底火了。(副词)

(2)油

a.她妈妈叫她出门买一斤油。(名词)

b.这个菜看起来很油,让人很没有胃口。(形容词)

c.他油着一副脸。(动词)

(3)风光

a.张家界是有名的景区,风光很好,吸引了众多游客。(名词)

b.在那个时候,考上大学还是很风光的事情,也难怪她妈妈四处炫耀。(形容词)

c.他这次着实风光了一番。(动词)

上述三个例子,“火”“油”“风光”这三个词,在汉语中原本都是名词,但经常被活用为形容词甚至是动词,其传递的交际信息不是词典释义的直接再现,也不是简单的语义组合,而是特定语境制约下的临时信息。例(1)中的a句,“一把火”是该语境下的双关语,既表示“一次森林大火”,也隐含“一次人为纵火”;b句和c句中,“火”的词类临时发生了转换,且词义也不再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温度很高,是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而是指很受大众欢迎。例(2)中,“油”发生词类活用,听话人也会根据其语境对其词义进行语用调整,从而促进理解。例(3)中,“风光”一词原义指自然景色优美秀丽,而发生词类活用后,在特定语境下进行语用充实,产生了“光荣、荣耀、有面子”之类的意思。这些现象表明,交际中的词汇信息不同于词典的原型释义或简单的搭配语义,词类活用传递的交际信息是在特定语境下词汇信息临时构建的结果,在特定语境下,对词汇信息进行语用充实,从而才产生了词类活用传递的特定信息。只要语境发生变化,交际信息即可改变(冉永平,2005)。根据交际语境及说话人用意,对词汇进行临时的词类转变,进行语用充实,以传递特定的语用信息,达到特定语用功能。

四、关联理论与词类活用

以关联语用论为依托,近年来学者们试图解说如何在关联期待的制约下,利用认知百科信息等对词汇理解进行语用收缩与扩充,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一般会认为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是关联的,而语用充实正是听话人进行认知加工的结果,从而获得了最佳关联性(Sperber,1985)。词汇的语用充实是听话人以语境为基础,寻求最佳关联,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的过程。人们倾向于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说话人会提供最具关联的信息,以便听话人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听话人则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努力建立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听话人的理解就是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认知语境假设,不断去寻找话语最佳关联的一个推理过程(何自然,2006:39)。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取得的积极认知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

词语进行语用加工(语用充实),离不开推理和调用认知百科信息等认知加工。因此,词汇的语用处理也是一个语用-认知问题。根据关联理论,话语中的词汇语用调整是由关联所触发的。为了理解话语中的词义,听者需沿着最省力的路径,通过显性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相互调整寻找关联,直到关联期望得到满足。关联理论可以用于词类活用的语用充实过程。比如:

(4)曾经:

a.他曾经和她在一起过。(副词)

b.他们一起度过的那段曾经是那么美好。(名词)

c.曾经的他们是那么美好。(形容词)

d.他们曾经过。(动词)

(5)水

a.寒假的时候我去桂林玩了,那里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名词)

b.不用担心这门课会不会挂,这个老师上的课很水。(形容词)

c.她并不在乎成绩,她只是水水地完成了这个作业。(副词)

例(4)中的四个句子,“曾经”一词经历了“副词-名词-形容词-动词”这一词类转换过程。例(5)中“水”一词经历了“名词-形容词-副词”这一词类转换,这其实是词汇信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语用充实的结果,离不开推理和调用认知百科信息等认知加工,可以用关联理论得到解释。话语中的词汇语用调整是由关联所触发的。比如说,例(4)中的b句,说话人活用“曾经”一词,但根据认知语境,说话人其实提供了他们过去在一起过的关联信息,以便听话人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听话人则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或假设,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从而建立了话语和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即这里的“曾经”是指“曾经相处的岁月”“逝去的爱情”等。听话人是根据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认知语境,不断去寻找话语最佳关联,从而理解该词的语用信息。

另外,根据关联语用论的认知原则,人类认知系统往往倾向于关注具有最大?联性的信息,为此,说话人等交际主体便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比如说,例(5)中,a句在说话人说出后半句话之前,听话人已经得到了说话人去桂林游玩的信息,依据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他可以猜测说话人接下来可能会说关于桂林风景的信息,从而特别关注这个信息。另外,根据关联语用论的交际原则,话语理解时听话人一般会认为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是关联的。因此,听话人会选择最省力的方式,对话语的显性意义进行语用加工,从而获取所期待的关联性结果。例(5)中的b句和c句是对“水”字的词类活用,说话人对其传递的语用信息进行了语用加工和调整,听话人之所以能理解说话人的意思,是由于其一般会认为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是相关联的,b句中说话人先说了“无需担心这门课”,听话人会认为说话人接下来给出的信息必然与这门课有关,在听到说话人给出的信息之后,用最省力的方式理解关联的结果。同理,c句中听话人也会选择最省力的方式,对听到的信息进行语用加工,从而顺利地理解词类发生活用的词的语用信息。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词类活用现象和语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词类活用具有临时性,词汇语用信息具有临时性,词汇语用对词类活用具有解释力,词类活用的产生与理解具有语境依赖性。词类活用是指,由于作为交际主体的听话人能根据语境条件对目标话语进行不同程度的语用加工,语用充实,才得以使听话人能理解说话人要传递的语用信息。另外,根据关联理论,词类活用产生后,听话人能通过获取最佳关联,通过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假设,用最省力的方式对听到的语用信息进行语用加工,从而理解语用信息。本文的词类活用也是词汇语用学涵盖的现象之一,词类活用是由于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百科知识等才得以被理解,这对词汇语用学的阐释力、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理据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Blutner,R.Lexical Pragmatics[J].Journal of Semantics,1998;(15):115-162.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Wiley-Blackwell,1985.

[3]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9.

[4]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5):343-350.

[5]冉永平.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及语境构建[J].外语教学,2008,(6):1-6.

[6]曾衍桃.词汇语用学概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4):3-10.

(项婷婷 浙江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