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历史上名人有李端棻、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金陵名家--肖娴、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文史学家———陈恒安、成道于贵阳的王阳明、风华一代:姚茫父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1.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李端棻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贵州贵筑(贵州贵阳)人。李端棻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曾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起组织发动“戊戌变法”,并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生痴心于办教育,是北京大学的主要创办者之一,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李端棻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同治进士。历任学政、刑部侍郎等职。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金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贵阳永乐乡。
2.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
蹇先艾(1906-1994),贵州遵义人。出生清末名门,自曾祖父始,累代皆有功名。祖父官至道员,清同治八年 (1869)奉办“遵义教案”有功,加赏布政使衔。父蹇念恒,举人,曾任今越西等县知县。
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12日,蹇先艾出生于县署,辛亥革命时随父母返回遵义。蹇先艾敏捷好学,童年喜爱观赏鸟语花香的故乡景色,亦好听家中老仆人讲《三国演义》故事。稍长,入私塾,且于其父指导下读古文,联句作诗,十来岁能作古体诗。以后发表旧体诗,多用笔名萧然。民国8年(1919年)冬,蹇先艾至北京读书,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民国20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时值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文化刊物相继发行。蹇先艾于孤寂生活之中,以读书写作为乐,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民国11年,于师大附中与朱大南、李健吾创办 “曦社”文学团体,办《爝火》文学刊物。次年,发表新诗《二闸舟中》和小说处女作《人力车夫》。
民国1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常与朱自清、王统照、徐志摩、沈从文等名家交往。此后,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文学》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任北平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时,兼授弘文学院《文学概念》和女子中学《国文》课。赛先艾自感所写作品题材狭窄,描写琐碎,于是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至山东农村考察民情。民国25年,于鲁迅发起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上签字。由于连续发表反映贵州民间疾苦的小说《水葬》、《到家》等,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家。蹇先艾还翻译出版《美国短篇小说集》。抗日战争爆发后,蹇先艾由北平携眷返黔。
民国27年(1938年)春,因不满贵阳文坛沉闷的气氛,与谢六逸等发起成立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于《贵州晨报》编《每周文艺》副刊,以杂文、诗歌、短评等形式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救亡斗志。次年2月,日本飞机轰炸贵阳,《贵州晨报》社被毁,《每周文艺》停刊。民国31年起,历任贵阳省立高中教员,遵义师范学校校长,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等职。民国34年3月,主编《贵州日报》《新垒》副刊,团结省内外作家,继续以文学艺术作品,鼓舞民众。蹇先艾为人清廉、正直。任遵师校长时,月薪难以维持家计。当时,师范学生享受公费待遇,一般校长吃学生空缺多达十数人(其中要以一部分到贵阳送礼),会计劝其吃空缺,蹇先艾坚持不肯。为维持生计,只得将北平运回的《鲁迅全集》出售,补助家庭生活。抗战胜利后,目睹当局鼓吹“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实行独裁统治的现状,蹇先艾加入“教授会”,任干事,支持学生“争和平、争民主,反内战、反独裁”和“反饥饿、反迫害”等政治斗争,并以《新垒》为阵地,巧妙地发表揭露国统区黑暗、争取民主权利内容的作品,公开为革命作家茅盾撰写50寿辰祝贺文章,推荐英国作家约翰·雷特描写十月革命的著作。当局予以注意,不是令其更换标题,就是强令抹去作家署名。蹇先艾抗议无效,于民国37年辞职,停办《新垒》。 1949年后,贵州省成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蹇先艾任副主席,主持《贵州文艺》出版。
1953年蹇先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贵州省文化局局长、民盟中央委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文联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政协贵州省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83年、 1986年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和印度。写作之余,常对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评阅,为之作序,鼓励上进;对贵州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亦予热情关注。蹇先艾的短篇小说集有《朝雾》、《一位英雄》、《酒家》、《还乡集》、一《踌躇集》、《乡间的悲剧》、《盐的故事》、《幸福》、《倔强的女人》,散文集有《城下集》、《离散集》、《乡谈集》、《新芽集》、《苗岭集》,约350万字,新诗近70首。文风简朴,乡土气息浓郁,被称为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1994年10月26日病逝贵阳,时年88岁。
3.金陵名家--肖娴
萧娴(1902 - 1997)生于贵阳市金井街。父亲萧铁珊精诗文书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员。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
萧娴先生虽髫龄就离开贵州,但对故乡感情很深,作书常署“黔南萧娴”。耄耋之年,不顾长途劳累,三次回乡,受到故乡人民极为隆重的接待。曾说,游览黄果树大瀑布,回去后,自觉写大字时胸中豪气涌动。又在晚年自叙中说:“娴之以书艺为终身追求,实缘吾黔灵气熏染。今年九十有一,叶虽未落,先有归根之想。乃以平生书作,或篆或隶,或真或行,凡百有一件,敬献故乡人民。”
贵阳市政府为此在名胜翠微阁设立了《萧娴先生法书陈列馆》,馆名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中常年陈列萧书,供市民观赏。
4.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文史学家———陈恒安
陈恒安(1910 — 1986),原名德谦,字恒堪,号宝康,贵州贵阳人。1910年6月生。幼承父教,富才思,有神童之称。最早师从黔中名儒乐嘉荃习文,又从王仲肃治小篆兼临《毛公鼎》、《孟鼎》和《散氏盘》,后拜名师杨覃生。年轻时便加入贵阳“诗钟会”,会友皆硕彦前辈,“惟先生年最少”。早年曾游学金陵,就读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归筑后与诗友唱酬,更有文名。通经史、工诗词、精训诂,富收藏,擅文物鉴别。曾任贵州省通志馆编纂,执教于贵阳师范学院、大夏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任贵州省立艺术馆馆长,倡导艺术教育,对转迁来黔的文艺界人士一概热情接待。与徐悲鸿、沈尹默、叶浅予、商承祚、马衡、赵少昂、马万里、乔大壮等交往,视野益宽。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一部分文物藏于贵阳及安顺两地。为了让贵阳山城人民第一次饱览民族文化宝库中许多稀世之宝,商得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同意,在艺术馆举办了故宫博物院书画藏品展。此后其书风变化较大,以王 ( 羲之 ) 米 ( 元章 ) 为主而揉以颜真卿的雄强茂密笔意。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南京总统府文官处任职,又有机会饱览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名家书法精品,特别是米芾的《乡景楼诗》和《蜀素帖》。其行书渴润相间,雄秀得宜;篆书端庄古朴,造诣极高;因治文字学,故精甲骨文书法,并有专门研究,故甲骨文书法在当代书林中独树—帜,享盛誉于海内外,且有专题研究,有《殷墟书法漫述》一文参加1984河南安阳殷墟
书法笔会研讨会,特具风采。晚岁书名日隆,作品远播欧美日本等国,国内外收藏者众,有书法专辑《陈恒安书法选》存世。气质、用功,造诣之深,可谓一代宗师。也是诗人,其《春茗词》四卷,《邻树诗存》二卷,于21世纪初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是当代诗坛、词坛的一束奇葩;还集有殷契文诗百余首辑成《宏福集吟》一册 (未刊行) 。
于鉴定之学,尤为精通。因家藏丰富,且与省内外藏家、鉴赏家交往很多,故对贵州文物,如数家珍,对地方文献也都熟谙在胸。20世纪50年代曾任贵州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并捐献多件家藏古籍善本及珍贵字画。
1949年后,历任贵州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常委会顾问、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省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暨贵州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贵州国画院顾问,贵州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 1982 年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86年6月1日病逝于贵阳。
5.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
王阳明(1427-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遗憾的是,人们但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炖青的境界。长期以来,“龙场悟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恍然大悟,而忽略了其间许多思想转变及理论形成了重大情节。王阳明学说,并不是产生于他那“水乡泽国”的故乡,而是产生在穷乡僻壤的龙场。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它与王阳明当时的处境和寂然心态有极大关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迸发出来的思想之火。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并发落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萦、冷漠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跌入万丈深渊。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忽忽,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民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发挥了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燥转一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以其极富反叛精神的“异端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轰击。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度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一个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王阳明一生中
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院,在这里传习了第一批王学弟子,在他的《镇远旅邸书扎》中提到陈宗鲁、汤伯元等16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在龙冈形成的,开山之作就是《龙场生问答》与《教条示龙场诸生》。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院,贵州的龙冈书院、江西的濂溪书院和浙江的稽山书院,便构成了王学传播的主要路线。
王阳明一生中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哀吏目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这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在贵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贵州人对他的感情却十分深厚。在修文阳明洞,有彝族土司安国亨的题字,大书“阳明先生遗爱处”。这“遗爱”,是无限的爱,是永恒的爱,永远存活在人们心中。《与安亘慰》的两封书信表达了他与少数民族之间情真意深,永志难忘。他所写的《居夷诗》百余首,还有《玩易窝记》、《何陋轩记》、《君子亭记》、《宾阳堂记》,记述了他在贵州期间的心迹,是王阳明思想转变的历史见证。他开启了贵州自由讲学之风,以后的文明书院、正学书院、阳明书院、南阜书院、学古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对贵州的教育与思想有着深远影响。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巨人,在修文阳明洞,在贵阳扶风山,都建起了王文成公祠,如今还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阳明园。王阳明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文化名人,“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此即所谓“真三不朽”、“兼三不朽”。
6.诗书画三绝--杨龙友
杨龙友(1596-1646),名文骢,号山子,万历24年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万历46年(1618),龙友乡试中举,约在此年与马士英之妹结婚。天启元年(1621),安邦彦进围贵阳城,龙友曾募士随父拒守。次年,贵阳围解,龙友率所募追击,克之。
天启4年(1624)龙友28岁时奉母移家南京。不久复社组建,杨龙友加入成为早期社员,与复社领袖张溥及后称“复社四公子”中的陈子龙、吴应箕等交好。后与陈继儒、董其昌、倪元璐等名士交游甚密。
崇祯17年(1644)清军入关后,任南明弘光朝(福王朱由崧)官兵备副使。次年,南京陷落,又在隆武朝(唐王朱聿健)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清顺治3年(弘光2年,1646)在浙江衢州抵抗清兵,败退浦城。被俘后不屈而遭杀,一家同死者三十六人。
7.中国新闻学教育开拓者谢六逸
谢六逸(1896—1945)贵州贵阳人。名光燊( shēn),字六逸、无堂。 他曾先后就读于贵阳达德学堂高等部、贵州省立贵阳模范中学校;1918年春,他与王若飞等人由黄齐生率领,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学习,课余他潜心研究西方和日本文学,学习期间即发表了不少研究文学的文章。1921年1月,正在日本读书的谢六逸欣然加入了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等同在读书会小说组中。从此,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1922年3月30日,谢六逸以谢光燊的学名,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到得学士学位,随即回国。回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综合英汉大辞典》的修订。 先后任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文科学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在上海复旦大学创建了新闻专业,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和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22年11月,他接替郑振铎,为文学研究会主持其会刊《文学旬刊》的编辑工作;1924年4月,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创办并主编《儿童文学》月刊;上海《时报》编辑《小春秋》副刊、1935年9月出任上海《立报》副刊《言林》主编。1937年5月,应胡愈之(代表生活书店)约请,创办并主编《国民》周刊。
1937年年底,谢六逸携家辗转回到家乡贵阳,先后任大夏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文史研究室和社会研究部主任;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中国文学系系主任。与蹇先艾等组织“每周文艺社",在《贵州日报》出版《每周文艺》。193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1年任文通书局编辑所副所长,主持编务,出版各种新书,创办并主编《文讯》月刊。1944年兼任《中央日报(贵阳版)》研究室主任。后来,茅盾先生回忆道:“……我们给他个尊号‘贵州督军'。尊号何以必称‘督军',但凡见过六逸而领略到他那沉着庄严的仪表,总该可以索解……”
1945年8月8日,谢六逸因病不治,逝世于贵阳,年仅47岁。谢六逸一生著译颇丰。仅文学方面的著作,就有日本文学史五种,译著等多种,儿童文学六七种,另有《水沫集》、《茶话集》、《文坛逸话》、《西洋小说发达史》、《农民文学ABC》、《神话学ABC》、《日本文学史》等。作为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谢六逸还著有《新闻学概论》、《实用新闻学》等新闻学作品多种。译有《伊利亚特的故事》、《希腊传说》等。郑振铎编《文学大纲》,其中日本文学多为谢氏手笔。
在新文学史和近代新闻史上,贵阳人谢六逸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20年代便进行文学创作,善写散文、儿童文学,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对日本文学研究与周作人不相伯仲,而且还向人们介绍西方文学。他还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拓者,在复旦大学开办新闻系。
鲁迅曾戏作了《教授杂咏四首》,其中第四首诗“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咏的就是谢六逸。当时,谢六逸曾编选过一本《模范小说选》,选录鲁迅、茅盾、叶绍钧(圣陶)、冰心、郁达夫的作品,于1933年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谢六逸在序言中说:“翻开坊间出版的中国作家辞典一看,我国的作家快要凑足五百罗汉之数了。但我在这本书里只选了五个作家的作品,我早已硬起头皮,准备别的作家来打我骂我。而且骂我的第一句话,我也猜着了。这句骂我的话不是别的,就是‘你是近视眼啊'……国内的作家无论如何不止这五个,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过 在我所做的是‘匠人'的工作,匠人选择材料时,必要顾到能不能上得自己的‘墨线',我选择的结果,这五位作家的作品可以上我的‘墨线'……
8.名震京华周渔璜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周渔璜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清初中国诗坛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诗,十四五岁时,曾赋《灯花诗》一首,传诵乡里。清初中国诗坛门户之见陋习严重,他不为所染,博采众长,终于独树一帜。他的诗以新、奇见长,在京城二十多年,初以一首《万佛寺大钟歌》,瑰丽特出,名城震京华。万佛寺大钟即华严经大钟。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夺其侄帝位。后改年号为永乐,迁都北京。一到北京,朱棣就铸华严经大钟,意在超度"靖难"死者,减轻自己罪孽。周渔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写此诗,此时正翰林院供职,诗原名《分韵京师古迹得明成祖华严经大钟》。诗中鞭挞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残酷,指出"南兵百万刲羊豕"、"忠臣十族飘冤魂"、"当年杀戮成丘墟";揭示刻有二十万字的华严经大钟"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最后沉痛地说,李闯王入京,崇祯吊死,明朝灭亡前的景象是"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陵一抔土"。这首诗磅礴大气,意境幽旷,沉雄悲壮。袁枚《随园诗话》一书中,就把他《泛舟西湖夜半始归》诗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赞为使人"终身不忘"的佳句。
周渔璜的《桐埜诗集》,清代就有四种刻本流传:初名《回青山房》,又名《稼雨轩》,又名《燕山尘土》,后定名为《桐埜诗集》,其弟周起濂刻于北京,称北本;周渔璜的朋友同榜进士汪千波再刻于江苏吴县(苏州),称为南本;三刻于贵阳,为贵筑人谢廷薰,称为谢本;四刻于独山莫友芝,为咸丰二年(1852年)印于贵阳。今之常见《桐埜诗集》,即莫友芝的咸丰本,分为四卷,第一卷六十八首,第二卷七十七首,第三卷八十九首,第四卷一百一十八首,总计三百五十二首诗。记录了周渔璜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是诗中精品。1999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有校注本《桐埜诗集》问世。
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数谁?陈廷敬回答:要数周起渭(渔璜)和史宇义(蕉饮)。可见周渔璜当时在全国诗坛上已是数一数二的顶尖诗人。晚清"西南大儒"郑珍在瞻仰周渔璜的遗像后赞说:"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惟渔璜公。桐埜一篇,眉山放翁。经纬宫商,继盛长通。"他认为周渔璜是继承盛览(长通)之后,堪与苏东坡(眉山)、陆游(放翁)媲美的诗人。周渔璜的诗造诣很深,成就很高,当代美术大师刘海粟在《诗人周渔璜小传》中称他为"黔中诗帅",认为"这位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论学术成就之高,阅历之广,反映民间疾苦之深,他不如郑珍(子尹)、莫友芝(郘亭)、黎庶昌(纯斋)(黎在刻画生民多即方面不如郑、莫),而才气或在三家之上"。
周渔璜的另一些学术成就是奉诏参与编篡《皇舆表》、《康熙字典》、《渊鉴内涵》等书。《皇舆表》即《大清地舆图》,是清初编成的地理学重要图籍。《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篡的,周渔璜名列二十七名篡修者之第三名,担当重任。该书收字47053个,是《中华大字典》出版前我国最大的一部字典,是查找汉字的古音、古义和生僻怪字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该书的编篡是清代我国学术上的一大成就。《渊鉴内涵》是一部类书,采自《唐内涵》、《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玉海》等十七部古类书,分为天、岁时、地、帝王、文学、武功、人、草、木、鸟、兽等四十五部,共四百五十卷,集我国清代以前类书之大成。周渔璜任该书校录官。
对地方的文化建设,周渔璜也做过贡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年仅27岁的周渔璜参加了贵州巡抚卫既齐组织的《贵州通志》修篡工作,担任分篡。当时贵州著名文人吴中蕃主持该项工作,十分器重周渔璜的才能,认为他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吴中蕃曾赠诗云:"欲觅替人欣已得,可知倒屣自难禁。原将绝俗超凡事,慰我相期无限心。"周渔璜担任分篡的(康熙)《贵州通志》,全书三十六卷,后又增《杂记》,总计三十七卷,史料丰富,篇幅浩大,是贵州省地方志的重要著作。
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的周渔璜墓和桐埜书屋,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9.风华一代:姚茫父
清末民初,有一位享誉中国文坛画苑的贵州人——姚华。
他是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及艺术教育家。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与陈衡恪(字师曾)两人的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四全”而被时人并称“姚陈”,为民国初年北京公认的“画坛领袖”。鲁迅评说“北京书画笺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姚华曾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交往,并翻译过泰戈尔的《飞鸟集》……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姚华是科举制度下最后一代文人。他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聘于兴义笔山书院主讲《佩文韵注》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甲辰科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次年姚华获清政府保送游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1907年10月期满毕业归国,任邮船部船政司主事、邮政司检核科科长等职,1912年2月,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不久,即彻底退出政界,投身著述、美术及教育事业。他1913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5年出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同时任教于北京多所大专学堂,桃李满京华。因军阀混战、政局混乱,姚华曾卜居北京城南莲花寺中逾十载,以出售自己创作的诗词、书画和颖拓为生。姚华学问渊博,精文字学、音韵学、戏曲理论,尤其是诗文词曲,在当时画坛无出其右者。姚华在戏曲方面的学识,更使他在梨园界广受尊敬,结交了不少名人,如王瑶卿、梅兰芳、程饣见秋等,都是到莲花庵习画论艺的常客,都尊他为老师。姚华为人爽直,讲名节,重情义,平等待人,因此慕名从学的各阶层人士很多,在艺术界颇有号召力。1924年,姚华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举办画会时,与会者达数百人之多,包括当时正在北京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也出席并发表演说。1926年,姚华患脑溢血,愈后左臂致残,仍坚持作书绘画,著书立说,为艺术事业终其一生。1930年6月病故,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享年55岁。
姚华一生著述颇丰。他自订文稿《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还有《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他的戏曲理论代表作《曲海一勺》、《菉猗室曲话》、《论文后编》及《毛刻签目》、《元刊杂剧三十种校正》、《说戏剧》等,是对中国近代戏剧理论的重要贡献,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曲海一勺》是姚华论曲的代表作,最早于1912年在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上连载。全书用文言文写成,分别从乐、诗、史三个角度细述了戏曲的特质和演变,其宗旨在于提高戏曲的地位,变革和振兴曲学。一是论述文学发展与治乱关系时,认为“治平之世,百度守成”,文学难以发展;变乱之时,“纪律荡然”,倒能萌出新芽;二是论述文学发展与“风土”的关系时,不仅仅限于“山水之秀”等自然环境,而是比较广泛地涉及到社会、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
书画方面,姚华尤其长于画山水花卉和题跋。其画面题款,隶、篆、行、草,选用适中,与画面浑然一体,交相成趣。他所画的牡丹佳品——姚黄,艳丽多姿,生意盎然,因而时人便将姚华戏称为“黄牡丹”。他运用书法笔墨,直写胸臆,每当下笔,故乡的山峦叠翠,北方烟云,江南秀色,澹然郁集,不时并发。他所首创的颖拓,介乎书与画之间,以规摩古代金石碑刻为主,精妙绝伦,玄奇空灵,令人叹为观止。
姚华居莲花寺十年时有诗曰:“莲花十载一身藏,丧乱余年事事荒;自与山僧等贫贱,不关人事有兴亡。”这位远离家乡的贵州之子,虽身处乱世,却成就为风华一代的真正艺术大师。他那委婉曲折的心迹,由此诗中可窥见一斑。
10.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宋吟可
宋吟可(1902.7—1991.2),别名荫科,江苏南京人。1917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习书籍封面设计及插图,并自学中国画传统技法,得吴昌硕指教。30年代流寓广西,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讲师。1945年定居贵阳。历任香港商务印书馆印刷厂设计,1951年后曾任桂林艺专教师,贵州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组组长、贵州省民族学院、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主席,贵州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文联委员 。擅人物、花鸟、山水,以表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为主,所作中西兼取,笔墨苍劲,着色艳雅,画风清丽秀逸,生活气息浓苳。
作品有《苗族人民抗清起义》、《春雨》等,出版有《宋吟可画辑》、《宋吟可作品选集》等。
贵阳历史悠久,3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贵阳原为边疆民族地区,从夜郎、牂牁至贵州建省、贵阳设市,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行政建置与其他地区有别。自元代开设驿道以来,战略地位提升,是为西南战略要地。贵阳是移民之区,明清及抗战时期的移民,推动了贵阳地区开发。建省以来,贵阳文教渐兴,抗战时期文化有较大发展。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至汉初,在巴蜀以西、以南地区,散布着众多部落,史称“西南夷”。西南夷分为七大族群,夜郎最大。《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由夜郎族群各部组成的部落联盟,谓之“部落方国”,地域辽阔,北抵巴蜀,东临荆楚,南至南越,贵阳地区属古夜郎。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南夷(指夜郎)为牂牁郡”,纳入行政建置。牂牁郡(汉)是汉初在边疆设立的“边郡”,治理上与内地郡县不同,土地、人口不入簿籍,因俗而治。牂牁十七县以夜郎各部落为基础建立,既设太守、都尉、县令等官,又封部落首领为王、侯、邑长,谓之“郡国并存”。为了有效控制边郡,汉朝派兵驻扎要害地方,又移“三蜀”(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大姓率民屯田以实边疆。贵阳地区大抵属且兰县,因且兰部落在“平南夷”时已被灭亡,称为“故且兰”,是牂牁郡治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衰落,地方势力崛起,汉代移入的三蜀大姓、汉军将领与当地土酋结合,形成“牂牁大姓”,以龙、傅、董、尹及谢氏势力最大,控制牂牁。三国时,蜀汉将汉代所设牂牁郡一分为三,以同并、毋单、谈稿、漏江四县设建宁郡,以宛温、句町、漏卧、镡封、西随、进桑六县及益州郡的律高等四县合设兴古郡,而以夜郎、且兰、谈指、毋敛、鄨、平夷六县为牂牁郡,其地在今贵州境内,贵阳仍属且兰县。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宁州刺史王逊又将三国时的牂牁郡一分为三,以北部的平夷、鄨二县地置平蛮郡,以西部的夜郎、广谈、谈指、谈乐等县置夜郎郡,而以南部的且兰、万寿、晋乐、丹南等县为牂牁郡,万寿、晋乐二县系由且兰县分出。南朝齐时,将西晋牂牁郡分为南牂牁郡和东牂牁郡,南牂牁郡领且兰、万寿、晋乐、毋敛、绥宁、丹南六县,故《贵阳府志》称,贵阳府地为且兰、万寿、晋乐等县。
唐代,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因其地为唐朝与南诏角逐之地,设黔州都督府统摄,在乌江以北设立如同内地的经制州(即正州),在乌江以南广大地区设五十羁縻州(又称边州),在西部则存在若干相对独立的“藩国”,形成“经制州、羁縻州与藩国并存”的局面。乌江以南的少数民族部落为大姓控制,有“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西赵蛮”“牂牁蛮”等称,归附后,唐以其地置“羁縻州”。黔中地区,以南谢首领谢强之地置庄州,谢法成之地置矩州,清州、蛮州为宋氏所据,史家认为矩州在今贵阳。
北宋时,宋景阳占据黔中,开“水东宋氏”基业,“昆明”(彝族先民)罗施鬼国势力达于黔中。宋太祖开宝七年(974)普贵入京朝贡,太祖敕曰:“予以义正邦,华夏蛮貊,罔不率服。惟尔贵州,远在要服。……尔若挈土来廷,爵禄、土地、人民世守如故。”以此而有“贵州”,其地在今贵阳。唐宋时期的“羁縻州”,是“羁縻”政策的体现,对归附中央王朝的少数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羁縻州大抵以三五百户为一州,“寄治山谷之间”,无城郭,“官府唯有短垣、木栅”。羁縻州与中央王朝关系松弛,“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来朝的部落便以其地赐名某州某县,封其首领为刺史、知县,多年不朝便将其名号取消,时兴时废,故唐代所设的羁縻州约有三分之一在宋代已不见记载,又新增许多羁縻州,如矩州到宋代已无,贵州乃宋代新增。
元代始设行省,今贵州之地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尉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及蛮夷长官司,因以土人做官,故名“土司”。至元十九年(1282),“改贵州为顺元”,表示归顺元朝。“顺元城”是贵阳建城之始,在此设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辖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八番”九安抚司及管番民总管府。顺元路军民安抚司领二十二蛮夷长官司;贵州等处,明改贵竹长官司,治今贵阳;茶山白纳等处,明改白纳长官司,在今花溪区境;水东等处,明改水东长官司,在贵阳东北;武当等处,在今乌当区;落邦扎佐等处,明改扎佐长官司,治今修文扎佐;六广等处,明改贵州宣慰司六广渡,在今修文六广;底寨等处,明改底寨长官司,治今息烽县底寨乡;青山远地等处,明改青山长官司,治今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养龙坑宿徵等处,明改养龙坑长官司,治今息烽养龙司;雍真乖西葛蛮等处,明改乖西长官司,在今开阳县境;骨龙龙里清木楼雍眼等处,明改龙里长官司;骨龙等处,明改大谷龙、小谷龙二长官司,在今龙里县境。“八番”九安抚司,明改程番、小程番、大龙番、小龙番、卧龙番、金石番、罗番、方番、洪番、韦番、卢番、上马桥等长官司,均在今惠水县境。管番民总管府所属金竹府,在今长顺县。以上各土司,大抵均属明清时期的贵阳府。
明朝对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军政分管”,既保留土司,又设府州县,还设立许多卫所,以府州县管“民户”,卫所管“军户”,土司“治土民”。洪武五年(1372),水西宣慰霭翠、水东宣慰宋蒙古歹(即宋钦)归附明朝,令将二土司合为贵州宣慰司,设司署于顺元城,改称“贵州宣慰司城”。贵州宣慰司辖地辽阔,领有贵竹、中曹、白纳、水东、青山、底寨、养龙坑、扎佐、乖西、龙里十长官司;水西安氏亲辖“十三则溪”,在今毕节、大方、水城、织金、纳雍、黔西、金沙、清镇、修文等地;水东宋氏亲辖“洪边十二马头”,在今开阳县及乌当区北部;后又将程番、小程番等十三长官司隶属贵州宣慰司。洪武年间,在贵阳地区设立贵州卫、贵州前卫、龙里卫、新添卫(今贵定)、威清卫(今清镇),卫所自成区域,隶于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设贵州布政使司于宣慰司城,改称“省城”。成化十二年(1476)设程番府,统领程番、小程番等十三长官司。隆庆二年(1568)移程番府入省城,次年改贵阳府,贵阳以“贵山之阳”得名。万历十四年(1586),以贵竹、平伐二长官司地置新贵县,同年又以原程番府地置定番州。二十九年(1601)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08)析新贵县及定番州边地置贵定县。四十年(1612)改金竹安抚司为广顺州,崇祯四年(1631)以“洪边十二马头”地设开州(今开阳),并将宋氏在贵阳附近之地改为贵阳府亲辖地,皆隶于贵阳军民府。又以水西安氏“水外六目地”改设镇西卫和敷勇卫,安氏土司退出贵阳。
清代以巡抚为全省军政长官,设巡抚衙门于贵阳。为统一行政建置,归并事权,将卫所并入州县。康熙十年(1671)裁龙里卫改设龙里县,二十六年(1687)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以贵州卫、贵州前卫地设贵筑县,裁敷勇卫置修文县,将新添卫并入贵定县,以威清、镇西二卫地置清镇县,清镇县属安顺府,其余各县属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将新贵县并入贵筑县,以原新贵县地编为东、西、南、北上下八里,贵州、贵前二卫地编为捕属、红边等九里,府亲辖地编为蔡关、麦西、水边、巴香四里及中曹、白纳、青岩、养龙等六司。雍正五年(1727),平定长寨苗民,以贵阳府同知分驻其地,置长寨厅,又将南笼厅永丰州罗斛地方划归定番州。乾隆二年(1737),添设扎佐巡检司,直属贵阳府。光绪七年(1881),移贵阳府同知驻罗斛,改为罗斛厅。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10月10日武昌起义,继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之后,贵阳于11月3日响应武昌起义,建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在全国居第七位。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三年(1914)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将府、厅、州一律改设为县,以贵阳府亲辖地和贵筑县改设贵阳县。四年(1915)分全省为黔中道、贵东道、贵西道,贵阳县属黔中道,黔中道撤销后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两年后仍直属于省。三十年(1941)撤销贵阳县,以贵阳城区及近郊设立贵阳市,而将市区以外之地设贵筑县,移驻花溪。
贵阳是西南战略要地
贵州介于湖广、四川、云南三省之间,是为“西南之奥区”。元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在全国各地大修驿道,将西南边疆纳入驿道网络。由湖广(今湖北、湖南)通往云南并可通缅甸的大驿道贯穿贵州,并在“贵州”(指今贵阳)与川黔驿道、黔桂驿道交会,使“贵州”成为“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咽喉要地,战略地位骤然提升,一跃而为西南军事重镇,于是“改贵州为顺元”,在此设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成宗好大喜功,于大德四年(1300)派湖广右丞刘琛率湖广、江西、陕西、江浙兵二万余人远征“八百媳妇”(今泰国清莱、清迈一带)。大军进至顺元,“纵横自恣,恃其威力”,肆意征发民夫、马匹、银两,激起宋隆济、奢节起义。战争持续四年,四川、云南边境的乌蒙、乌撒、东川、芒部、水西各部闻风而起,“西南半壁为之震动”,元朝发陕西、河南、江西、湖广、四川、云南六省兵围攻,战事方平。
明朝建立,为了控制西南一方,于洪武四年(1371)设立贵州卫,与成都卫、武昌卫互为犄角。明初,云南尚在元封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的统治下,自恃地险路遥,不肯归附明朝。待全国形势稳定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81)派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大军由湖广经镇远、偏桥(今施秉)、新添(今贵定)、“贵州”(今贵阳)、普定(今安顺)、普安(今盘州市)入云南,偏师由四川经毕节、乌撒(今威宁)进军曲靖,两路大军在曲靖会师,一战而使梁王全军覆没,数月即将云南平定,贵州战略地位之重要可见于此。
云南平定后,朱元璋最感忧虑的是“大军一回,云南又成孤悬”,于是沿驿道遍立卫所,确保驿道畅通。洪武十五年(1382)在贵州宣慰司城设立贵州都指挥使司,统辖十八卫及二直隶千户所,贵州卫、贵州前卫拱卫都司;在贵阳以东设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今福泉)、兴隆卫(今黄平)、清平卫(今凯里)、都匀卫,史称“下六卫”;在贵阳以西设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史称“上六卫”;在川黔滇驿道上设永宁卫(今四川叙永)、赤水卫(川黔边境)、毕节卫、乌撒卫,史称“西四卫”,以军事控制贵州、稳定云南。
永乐十一年(1413),废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其地设思州、思南、铜仁、乌罗、镇远、石阡、黎平、新化八府,并贵州宣慰司及安顺、镇宁、永宁三州,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始成一省。因掌管全省行政的机关布政使司设在“贵州”,命名为贵州布政使司。从此,原先专指贵阳一地的“贵州”成为省名。贵州建省,并不是因为社会经济发达,而是因为战略地位重要,郭子章《黔记》写道:“盖贵州乃古罗施鬼国,地皆蛮夷,山多箐广,流水涵渟,土无货殖,通计民屯仅十四万石,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处,官戎岁给仰于湖广、四川二省,盖非都会之地……我朝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论土地、人口和赋税,贵州本不足以建省,然因“驿道所经”,为稳定西南政局,巩固云南边疆,“开一线以通云南”,明代即成为第十三个行省。
贵州战略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是因几条驿道在“贵州”交会。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贵州方舆纪要序》中指出:“常考贵州之地,虽偏隅逼窄,然驿道所经,自平溪、清浪而西,回环于西北凡千六百余里,贵阳犹人之胸腹也,东西诸府犹人之两臂然。守偏桥、铜鼓,以当沅、靖之冲,则沅、靖未敢争也;踞普安、乌撒,以临滇、粤之郊,则滇、粤不能难也;扼平越、永宁,以扼川蜀之师,则川蜀未敢争也;所谓以守则固也。”正因为“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建省即成为省会,至今已600余年。
明朝灭亡后,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入黔,与永历王朝联合抗清,永历帝驻安龙,而军事指挥中心则在贵阳,以云贵为根据地,出兵湖广、广西,坚持抗清12年。清顺治十五年(即永历十二年,1658),清军三路进攻贵州,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从湖南进军,平西大将军吴三桂从四川进军,征南大将军赵布泰从广西进军,三路大军于次年在贵阳会师,云南、贵州始入清朝版图。
云南以贵州为出口,云南通往湖广的驿道最为繁忙,云南军旅、官员、客商、驿运、朝觐都必须经过贵州,过往马匹、夫差云南占十之六七,而贵州只占十之三四,故令云南每年协济贵州驿道经费一千五百两,入觐之年增加一千两。滇铜及云贵土产都经驿道在镇远下水,江浙、江西、湖广的货物在镇远起岸,然后运往云、贵各地,云贵举人经此道赴京会考,缅甸及东南亚各国使者由此道进京朝贡,故有“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之说。贵阳成为“万马归槽”之地,客商络绎不绝,缅甸使者经过贵阳,光绪年间在贵阳老东门搭起象棚,观者如堵。
1935年中央红军转战贵州,打破敌人的封锁、堵截,转败为胜,北上抗日,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红军两次经过贵阳,蒋介石也坐镇贵阳指挥“围剿”。在红军长征中,中共中央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以后又建立中共贵阳县委。省工委建在贵阳,领导全省抗日救亡活动,成为全省革命活动中心。
抗日战争期间,长江航运被日本封锁,铁路遭到破坏,进入西南主要靠公路。湘黔、黔桂、川黔、滇黔四条公路干线在贵阳交会,使贵阳成为西南公路交通的枢纽,西南公路管理局也由长沙迁往贵阳。从湖南、广西进入西南,首先经过贵阳,然后到重庆、成都、昆明。由越南河内或缅甸仰光运来的国际援助物资,也经贵阳转运到重庆及各战区。贵阳是陪都重庆的屏障,在西南的地理位置有如日内瓦之于欧洲,被称为“东方的日内瓦”。贵阳在西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人口猛增,于民国三十年(1941)建立贵阳市。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令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首先占领贵阳,腰斩国民党的“大西南防线”,切断胡宗南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然后进军重庆、成都、昆明,胜利解放大西南。
贵阳母亲河——南明河
大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置顺元路宣抚司,于黑羊菁一带筑顺元城,南临南明河(大南门),北至喷水池(北门),东到莲花坡(老东门),西濒市西河(大西门)。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设贵州宣慰使司,改顺元城为贵州城。大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穆宗朱载垕改贵州城为贵阳府。大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府。大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移云贵总督驻贵阳府。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废贵阳府设贵阳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国民政府撤贵阳县设贵阳市。
贵阳古城模型
建城740年来,贵阳一直以大十字向东西南北扩展。
2015年底消失的贵阳地标——大十字天桥
南明风华,20个地标,见证贵阳740年城市发展历程!
一、东山塔。明洪武八年(1376年)洪宗大和尚修建,居贵阳龙脉东山栖霞岭之上,九层塔高56.6米,2020年重建完毕。
二、翠微园。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始建,南明河南岸,占地4000多平方米,包括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等,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三、甲秀楼。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修建,居南明河万鳌矾石上,三层楼高22.9米,1909年重建完毕。清代贵阳八景之一,206字长朕堪称一绝。
四、王伯群故居。民国六年(1917年)修建,护国路西侧,占地1600平方米,砖木结构,法式建筑,中西合璧。
五、邮电大楼。20世纪50年代贵阳十大建筑之一,位于中华南路上,遵义路东起点,典型的苏式建筑。
六、金桥饭店。20世纪50年代贵阳十大建筑之一,位于瑞金中路,贵阳最早的二星级酒店,有红地毯和电梯。
七、贵阳海关大楼。1987年建成,位于遵义路北侧,顶部的机械钟由上海生产,曾经每逢整点都会报时,承载了很多老贵阳人的回忆,别号“贵阳大本钟”。
八、贵阳火车站。1959年建成,2000年底新站房投用,总建筑面积20852平方米,13层楼高57米,位于遵义路西起点,犹如一只展翅雄鹰扶摇直上蓝天。
九、贵州民族文化宫。2007年建成,位于遵义路旁、筑城广场南侧,占地面积13176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0多平方米,主楼高118米,地上24层,地下1层。每一面看都形似汉字“山”,别号“风油精瓶子”。
十、喜来登贵航酒店。2007年建成,位于中华南路与遵义路交叉处,贵阳最早的五星级酒店,
十一、贵阳凯宾斯基大酒店。2010年建成,位于护国路与都司高架路交汇处,五星级酒店,53层(不含地下5层塔尖3层),高228米。
十二、芦笙塔。2011年建成,位于贵阳“城市客厅”筑城广场中央,塔名“筑韵”,长60米、宽48米、高28米,由8个巨大的钢制芦笙组成,最长的37.85米,重量都在25吨以上。
十三、贵阳广电大楼。2012年外墙改建,位于瑞金南路与遵义路交叉处,楼高30层,别号“温度计大楼”,外墙上有巨型温度计,实时显示户外气温。
十四、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1997年建成,2013年T2航站楼投用,新航站楼面积约13万平方米,是二期扩建工程中心,实现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楼内“零换乘”。
十五、贵阳亨特国际广场。2015年建成,位于文昌南路与都司高架路交汇处,59层,高260米,内有索菲特酒店。
十六、花果园艺术中心。2015年建成,位于花果园大街东侧,总投资27亿元,别号“中国白宫”。
十七、多彩贵州城。2016年建成,位于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核心服务区,毗邻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总投资420亿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十八、变形金刚。2018年建成,位于全国首个科幻主题公园贵阳东方科幻谷内,高53米,未来世界标志性建筑。
十九、花果园双子塔。2019年建成,位于中环路北侧,65层,高335米,中国最高双子塔,东塔是超甲级写字楼,西塔有“世界上最有故事”的费尔蒙酒店。
二十、恒丰碧桂园贵阳中心1号楼。2020年在建,位于瑞金南路西侧,78层,高380米。顶楼可以停直升机,汽车入户。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怎么样?录取分数线..
时间:2024-06-08 08:35:12甘肃上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多少分 分数线及排名
时间:2024-06-08 08:32:53武汉城市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怎么样?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时间:2024-06-08 08:30:02内蒙古高考特殊类型提前批报考控制线是多少分
时间:2024-06-07 16:24:56西藏高考特殊类型提前批报考控制线是多少分
时间:2024-06-07 16:24:03青海高考特殊类型提前批报考控制线是多少分
时间:2024-06-07 16: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