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动态新闻 > 正文

咸阳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更新时间:2024-03-26 23:42:24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咸阳历史上名人有刘古愚、杨双山、王徵、胡登洲、康海、马理、王恕、王重阳、杨良瑶、李靖、牛弘、苏蕙、马超、马钧、赵岐、马融、贾逵、班昭、班超、班固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咸阳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一、咸阳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刘古愚〗(1843~1903)

〖杨双山〗(1687~1758)

〖王徵〗 (1571~1644)

〖胡登洲〗(1522~1597)

〖康海〗(1475~ 1540)

〖马理〗(1474~1556)

〖王恕〗(1416~1508)

〖王重阳〗(1112~1170)

〖杨良瑶〗(736~806)

〖李靖〗(571~649)

〖牛弘〗(543~610)

〖苏蕙〗 生卒年不详。

〖马超〗(176~222)

〖马钧〗 生卒年不详。

〖赵岐〗(108~201)

〖马融〗(79~166)

〖贾逵〗(30~101)

〖班昭〗(49~约120)

〖班超〗(32~102)

〖班固〗(32)

二、咸阳的历史

一、先秦古雍州属时期

众所周知,咸阳是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王朝秦的都城所在。咸阳城位于渭河和泾河的交汇处,古称"渭汭"。《说文》中有:"汭,水相入也",意为两条河合流,会和之间的地方。古文中通常也将水之北称为"汭"。"渭汭"有渭水之北之意。

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共九州(《尚书·禹贡》)。其中雍州,包括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因此咸阳古属雍州。

(一)惟王季宅于程

殷商时期,咸阳被称作"程"。程的中心位置大致在今天韩家湾乡白庙村一带。《周书》记载:"惟王季宅于程"。(《说文》:"宅,所托居也。")

王季,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名季历。他是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最小的儿子。

据《史记》中记载,周文王姬昌从小就非常招爷爷喜欢,爷爷古公亶父觉得这个爱孙以后一定能有大出息,所以在传位问题上为了日后姬昌能继位,倾向于传给小儿子季历。季历的两个哥哥太伯(也称泰伯)和虞仲十分的贤明,为了能成全自己的弟弟和侄子,不惜出走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太湖流域一带,并且剪了短发还文了身,以此表明势不回还的决心。由于他们的贤明感天动地,被"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从而创立了吴国,在那里发展壮大。

古公死后,沾了儿子光的季历顺利继位,被尊称为公季。他在位时发展农业,推行仁义,在诸侯中威信很高。由于当时戎狄对于封国威胁较大,季历不断同戎狄部落作战,在战争中扩张了军事实力,成为了一个强大的部族,被时任商王的太丁所忌怕,就找了个机会把他杀掉了。若干年后,周灭商,追认季历为王,史称王季。

(二)周文武迁都和毕公高

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位,商纣王时被封为西伯(即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生产,在位期间广罗人才,积极分化商朝附庸小国,为灭商做准备。《论语·泰伯》有当时"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之说。周在姬昌领导下不断沿渭水东进,最终占据了关中的膏腴之地。后来文王在沣河西岸营建了丰邑(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一带--1950年前属咸阳县辖),并迁都于此,完成了灭亡商王朝的前期准备,但不久文王就去世了。

明朝张应诏编纂的《咸阳县新志》记载"文王卒于毕郢"。今天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周陵中学内有周文王陵、周武王陵。虽然此处是否真为周文王、周武王的埋葬地一直颇有争议,但是自从明以来作为钦定的祭祀周文武王所在确是不争的事实。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成功建立了奴隶制王朝周,并建都于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一带--1950年前属咸阳县辖),大封天下诸侯,其中文王第十五子姬高被封于咸阳地区,称为毕国。因为依周制:"邦畿千里",所以毕国属于畿内之地,咸阳在西周之时为王直接管理的地区,当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这里。

因姬高封于毕,所以史书上也称之为毕公高,他在受封后一直在王室内担任要职,但他死后其后代不知何故逐渐衰败奔走他乡,其中一支到了晋国为官,被封于魏,其后代改姓为魏,在战国时代成为大姓。而毕公高仍居住在毕国的后代,就以国为姓,称为毕氏,并历代相传,所以今天的毕、魏两姓是同宗同脉。

(三)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武王建周265年后,即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姬宫湦即位,由于其宠幸褒姒,不修仁政,加上当时天灾人祸不断,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公元前771年幽王身死国灭。第二年,周平王姬宜臼即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秦襄公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建国,封地就在已经沦丧的原西周故地,秦通过长期作战,最终赶走了盘踞的戎狄势力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咸阳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终于迎来了辉煌的开始。

秦国,嬴姓。秦国始祖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相传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后代,伯益的父亲皋陶是为尧帝掌管刑狱的司法官(中国司法界公认的"司法鼻祖"),是当时尧帝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可惜英年早逝才让舜后来继位。伯益因为是高干子弟又有一定的能力(史载:他能驯鸟兽,曾辅佐大禹治水,发明了凿井技术,据说闲来无事时还写了一本叫《山海经》的书),舜帝继位后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益,联姻的同时也算是对伯益的抚慰,并且赐伯益为嬴姓,封在了今天山东日照地区,是为嬴秦之始祖。伯益后来和夏启竞争帝位,进行了极为惨烈的战争,最终兵败被杀,他的子孙为了避祸只得不远千里西迁到了西北地区。可能是"能训鸟兽"的这种能力被西迁的秦人先祖所继承,在当时嬴氏的养马技术非常高超。周孝王听说了这件事后,特意让嬴氏先祖非子在"渭水之地"为周养马,后因表现突出赐其为周的"附庸"(周制,封地方圆不足50里者为附庸),分封在甘肃天水一带继续为周朝养马兼看门(甘肃在当时基本上就是边界了)。由于地处偏僻不被朝廷重视,加上长期被戎狄所骚扰,嬴氏部族一直都很弱小,在附庸国中也属于三流小国。

到了周厉王时,因其无道被国人暴乱赶下台,西戎也乘机叛乱。周宣王即位后任命嬴秦先祖非子的四世孙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秦仲战败被杀。秦仲之子继位为庄公,率兵七千经过苦战终于打败西戎。周宣王就将原西戎之地赐于庄公,封为西陲大夫。

公元前778年庄公薨,襄公即位,将都城迁到汧邑(今陕西省陇县东南)。襄公继位后一面通过和亲与犬戎实现短暂和平,一面积极和周王室搞好关系,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加强军备,国家开始蒸蒸日上。与此同时,幽王执政的西周王朝已是日暮西山。后来幽王被杀,秦襄公果断拥戴周平王,平王东迁后封秦襄公为诸侯,使其享有同齐、晋等老牌诸侯国一样的地位,同时赐秦"岐以西之地",秦正式立国,秦襄公成为秦国的开国之君。司马迁评说:"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冠带之伦。"所以说,襄公为秦一统天下开了个好头。

秦立国之后面临的环境依然很严峻,周平王所赐的土地实际控制权仍然在戎狄手中,要真正立国就必须通过战争夺得土地。秦在当时虽然有诸侯之名,但其实力远远不足,在秦与戎狄最初的几年战斗中,秦屡战屡败损失较大。现在看来,周王的封赏实在名不副实,有坐山观虎斗的成分,可能也是想借机削弱刚刚崛起的秦国,让其在与戎狄的作战中两败俱伤,最终坐收渔人之利。

秦立国之战从公元前770年一直打到公元前762年,直到秦襄公战死,他的儿子秦文公继位的第四年,历经八年抗战(抗戎狄)才最终得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土地。

秦文公夺得土地后,高筑城,广积粮食进一步巩固了领土。文公死后,秦宪公继位,迁都于平阳(今陕西宝鸡),逐渐蚕食周边小国,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关中西部。

秦文公之后,他的重孙秦武公通过对戎狄的作战胜利,成功建立起了以关中为中心、西至今甘肃天水、东至今陕西华县附近的强大诸侯国。

到了秦穆公(秦穆公为秦武公之弟德公少子)时,秦任用谋臣百里奚、蹇叔、由余,通过富国强军已经可以参与诸侯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强国。最终击败晋国,俘晋惠公,通过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秦穆公也成为了春秋霸主。

我送舅氏曰,日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经秦风》

上面描述的是秦穆公率领大臣百里奚等用兵车四百辆护送晋公子重耳回晋国,从当时的都城雍州(陕西凤翔)一直护送到渭阳的故事。《诗经·秦风》记载的是当时秦地的民歌,渭阳就是今天的咸阳,这也是有关于咸阳最早的一首诗歌。

二、秦定都时期

秦穆公死后,他的继承者们皆为守城之君,大都无所作为,在那个不进则退的时代,秦国再次沦为二流战国。

(一)秦孝公"城咸阳"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渠梁在"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内外交困情况下继位,此时连毫无权利的周天子把秦国都不放在眼里。为富国强兵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重用了卫国人商鞅(本名卫鞅或公孙鞅,因后被秦封于商,故名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彻底的变法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县制行政;奖励耕战,开阡陌,增加农业生产;外交上,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因为当时的秦国首都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距离其他诸侯国较近,战略纵深小不利于防御。随着秦国的强大,这一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国家安全和进一步变法的需要,在商鞅的主持下,秦选择了战略位置突出,可进、可攻退、可守的泾渭三角洲地带"城咸阳,筑冀阙",并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徙都焉"。秦自西迁历经九次迁都(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阳、汧邑、泾阳、栎阳、咸阳)最终定都于咸阳,开创了一统华夏的壮举。

《元和郡县志》记载:"山南曰阳,水北亦谓之阳"。明代所编纂的《咸阳县新志》云:"咸阳,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这就是秦咸阳城得名的由来。

秦初定都咸阳的时候,咸阳还不是很繁华,据记载在秦惠王四年,秦昭王六年的时候经常有狼进入咸阳城的集市。秦昭王六年之后,咸阳才被进一步扩大,具备了一定规模。成语中的徙木立信、一字千金等历史故事就发生在咸阳市(《说文》:市,买卖之所也。是指人口密集的工商业、文化发达的地方)。

(二)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

秦孝公死后,秦又历五位君王,在公元前246年传到了嬴政手中。嬴政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先秦时姓氏并未统一,男子一般称氏,而女子称姓,嬴政因其出生于赵国邯郸故也被称为赵政。

嬴政,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始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在位期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以郡县制代替封建制,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李白

在秦始皇手中,咸阳发展到极致,他在灭六国时,"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宫观二百七十处"。此外,他还"迁十二万户富豪于咸阳",使咸阳成为人口达百万的超级大城市。专门描绘秦、汉都城建设的《三辅黄图》记载,当时整个咸阳的范围"北至九嵕、甘泉,南至户、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包括了现在的整个关中地区,咸阳的辉煌达到了鼎盛。

明《咸阳县新志》记载:"秦咸阳在今县东二十里系渭城里地"。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秦咸阳城中心在今咸阳东北十五公里窑店镇一带,基本与文献记载一致。秦咸阳城的大体范围为"北起窑店镇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三桥镇巨家庄,西起塔尔坡,东到柏家嘴。"分布面积几十平方公里,足可见当时的咸阳城规模是何等的宏大。

秦还以咸阳为中心,"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当时的驰道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据记载:整个驰道道路宽敞、绿树成阴、风景宜人,驰道路宽50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中间的一道专供皇帝和政府车辆使用,两侧供百姓使用,专用道和普通道之间植树成行,每隔三丈种植一棵松树。驰道分为三条:一条北达陕北和内蒙,一条南抵江苏、湖南和江西,一条东至河北、山东和辽宁,可惜秦亡后无人维护,随着岁月的侵蚀和战乱的破坏,到了唐代时期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三)项羽"屠咸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巡视天下的路上,其第十八子胡亥矫诏继位为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不知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大兴土木,还宠信他的老师宦官赵高(胡亥早年曾师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秦法)任其为非作歹,终于在前209年激起了民变,发生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天下大乱。胡亥也被赵高逼迫自杀,时年24岁。

胡亥死后,扶苏之子子婴被赵高立为秦三世,几天后改称秦王,其在位46天,诛杀赵高后投降刘邦。不久,项羽大军到达关中,刘邦撤退,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诛杀子婴,并进行了大屠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熄"),秦都咸阳连同大秦的繁华和富庶被焚烧殆尽,秦都咸阳从此不复存在。根据《咸阳县新志》记载,明隆庆年间秦咸阳故城还残存有北城墙数十丈,后来渭河发大水被彻底损毁,秦咸阳城郭的具体位置大概从那时起变得不清晰了。

秦定都咸阳,历经秦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共一百四十四年而亡。咸阳城从建立到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用了一百多年,从鼎盛到一无所有仅仅是一把火的时间。文明被摧毁、百姓被蹂躏,霸王项羽应该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亲手摧毁这座城市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不久之后他为自己的野蛮和血腥付出了代价。

一炬咸阳火未残,楚人真是沐猴冠。 英雄岂学书生算,也作还乡昼锦看。 --清 汪绎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而死,死后被刘邦的部下分尸,身首异处,死无全尸。为祸者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惩罚,但是他给这座城市造成的创伤虽历经千年却始终无法抚平。

三、频遭存废时期

(一)项羽封"三秦"

项羽入关杀子婴并焚烧咸阳后,将秦朝的三名降将分封在咸阳地区为王,今天陕西被称为三秦大地就是从项羽封"三秦"后开始的。原大秦少府秦军统帅章邯被封为雍王,封地为咸阳以西地区,都城在废丘(今咸阳市兴平县东南)。公元前206年,章邯同汉军作战被击败退守废丘,第二年韩信水淹城池,城破后章邯自刎。

原大秦长史司马欣,因其从前做栎阳狱掾时曾有恩于项梁,且在章邯降楚时立有功劳,被封为塞王,封地为咸阳以东到黄河一带,建都栎阳。司马欣后来投靠刘邦,在刘邦失势时又归顺了项羽,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后来又被汉军击败,在汜水自刎而死,死后仍被刘邦斩首示众。

原大秦都尉董翳,劝说章邯降楚有功,被封为翟王,封地上郡,建都高奴(今延安西北),后和司马欣一起兵败,自刎于汜水。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任谁也阻止不了它的进程。当天下揭竿而起,燎原之火熊熊燃烧之时,这三名秦军将领的确已无法挽救气数将尽的大秦王朝,朝廷的漠视、权奸的诡计、百姓的离心、大军的失望,当时有太多的不利因素,但是作为关中的最后一支秦军,战死沙场应该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和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也许在奋力拼杀之后,还会有一线生机,至少那二十万投降后被活埋的秦军将士的冤魂应会作如此想。断送了二十万大军性命的章邯、司马欣、董翳为自己换来的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的几年。如果历史再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是否会选择带领最后一支大秦锐士血战到底,用鲜血为自己和二十万秦军将士换来一份永久的尊重。

(二)汉"渭城"和"五陵邑"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元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为加强统治,防止秦末原六国王族及贵族复辟的乱象重现。他陆续将原六国的十万余贵族和豪强迁徙至长安周围。被项羽焚烧殆尽的咸阳城也得到初步恢复,更名为新城,汉高祖七年时被划归长安,所以汉时的咸阳城就是长安的一部分。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被埋葬在咸阳原上,后来陆续又有四位汉朝皇帝驾崩后都埋葬在咸阳原上,这些陵墓依次为: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由于共有五座汉陵在此,所以咸阳原也被称为"五陵原"。

汉朝的统治者在这些帝王陵墓周围建立了相当于中等城市的陵邑,如围绕高祖长陵建立的长陵邑(在今咸阳市韩家湾乡怡魏村),曾经迁来关东豪族万户。到了平帝时,长陵邑已经发展到了五万户,二十多万人口,其他的陵邑发展规模大致也和长陵邑相当。五陵邑在汉时不属于地方管理,是由中央专门设立掌管宗庙礼仪和陵邑诸事的"奉常"直接管理的。因为达官贵人和富豪商贾聚居于此,富二代成堆,五陵邑在当时是极难管理的地方。那些贵族王公子,一天无所事事、斗鸡走狗、穷奢极欲,弄得乌烟瘴气,"五陵公子"、"五陵少年"这种称谓就成为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专称。就连唐朝的李白都曾有诗云:

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当然历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也出自五陵邑,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一家就是安陵邑人,大史学家司马迁和风流才子司马相如曾居住在茂陵邑,举案齐眉的梁鸿、孟光出自平陵邑。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新城因为临近渭水被更名渭城,在行政上归属右扶风管理。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将长陵、阳陵及所属塞国更名为左冯翊,将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属雍国更名为右扶风。

(三)西汉灭亡后屡遭存废

王莽篡汉后,为强调改朝换代,显示新朝特点,大量更改地名,这一时期长安被改称常安,渭城被改称京城,长陵被改称长平、安陵被改称嘉平、阳陵被改称渭阳、平陵被改称广利、茂陵被改称宣城。这种改法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连官吏都弄不准地名,更别说老百姓了,以至于在后来颁布诏令时如提到某地时也只好注明"故某地"。

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改元建武,此时中国仍处于混战割据状态。经过六年的征战,刘秀才基本上控制了除陇右和巴蜀之外的广大中原之地。建武六年他下诏省渭城入长安,安陵、茂陵、平陵并入右扶风。建武十六年,又将长陵、阳陵改属京兆尹。

东汉灭亡后,三国鼎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帝退位,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他即位后灭亡了东吴(蜀汉早已被魏所灭),成为继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7年),安陵、茂陵、平陵省入始平县。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公元319年,石勒建立后赵。值得一提的是,石勒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人。石勒赵王元年(公元319年)他在渭城设置了石安县,取石氏长安之意,希望在那个政变频繁,战乱不断的年代能够统治长久。

公元357年,前秦苻坚弑君称帝,号称"大秦天王",改年号永兴。他称帝后更名石安为灵武县,改长陵为咸阳郡,灵武归属咸阳郡管辖,灵武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后魏。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咸阳郡治迁到今天泾阳县址。

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代周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后,定都长安,由于长安久经战乱,残破不堪,于是他下令在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修建首都大兴城(即后来唐长安城原形),大兴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咸阳郡被废去。开皇九年,改泾阳为咸阳。开皇十一年,咸阳县治迁到咸阳故城西北三里的地方(即秦时杜邮亭所在,今天3530厂一带)。

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省咸阳入泾阳。这一年还有一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意义极其深远的大事--隋炀帝创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此后的一千三百年中金榜题名成为中国所有学子梦寐以求的企望。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咸阳县被重新设立,属京兆府管辖,县治临时设在鲍桥,不久又迁至白起堡。武德六年又迁到便桥西北原渭城县所在。

武则天称帝后,因其母杨氏陵墓--顺陵在咸阳原上,她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咸阳县为赤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李唐皇族和大臣趁机策动政变,复迎唐中宗李显即位。中宗即位后恢复咸阳旧名,将咸阳作为长安的次畿。唐代时,咸阳县共辖二十乡。

唐以后的五代、宋、金基本上仍然按照唐时的县治,咸阳仍属京兆府管辖。宋代咸阳辖境和今天基本相同,东西七十五里,南北四十八里,设五乡管五里,分别是:河南乡管资川里,平原乡管平城里,龙首乡管庆云里,奉贤乡管奉城里。元代初期,咸阳又省入兴平,县治被废置,归属奉元路。

四、定址重建时期

(一)定址渭水驿

明朝建立后,咸阳属于西安府管辖,县治仍设在兴平。因为元末明初的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当时的县城损毁严重,连县衙都只能在民居办公。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县丞孔文郁的主持下,县治被迁到原渭水驿,也就是今天咸阳市老城区所在位置进行重建。从秦都咸阳被焚烧殆尽,到历史上的名称和位置的数次变更,历经一千五百多年沧桑的第一帝王都--咸阳城终于定址于此。就像一个失去了家的孩子,历经多年漂泊,阅尽人间沧桑,天灾人祸没有让她屈服,岁月磨砺反让她愈加坚强,在经历了辉煌后,她洗尽铅华,在流离失所饱尝艰辛时,她忍辱负重顽强生存,这一切都是为了等待,等待那个重生的机会,现在终于等到了,她将在这条曾经孕育过她的河流旁迎来新生。

县城背倚北原坡,南面通津古渭河。两岸夕阳秋草渡,半篙春水白鸥波。当年宫殿阿房盛,此地邳陵汉室多。欲向长途询往事,南山无语郁嵯峨。

此诗为明人夜渡咸阳时所做,诗中记载的就是定址后的咸阳县城位置和当时景象,读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看尽历史沧桑,唏嘘不已。

(二)重修咸阳城

咸阳东迁之后因为缺乏资金和劳动力的原因(史载明初关中十室九空,洪洞移民就是基于此原因),最初只搞了最基本的住房设施,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知县王瑾才修建了城墙。嘉靖二十六年因为咸阳城南邻渭河,地势险要易于防守,巡抚都御使谢兰、佥事刘志下令拓宽东西北城,今天的凤凰台就是当年扩城时所废弃的北门改建的。扩建后的咸阳城高两丈五,共设城门九座,东西南北门依次为:朝阳、望贤、渭阳、五陵,学道巷(今咸阳市博物馆正对之街)南端为文明门,西道巷和东道巷南边延长线为新城门,东道巷北端为小北门,西北门成为乾清门,钟楼所对北街为西北门,钟楼所对南街为小南门。

明弘治六年(1493年)咸阳知县赵琏君与邑进士总结出了著名的咸阳八景:渭阳古渡、沣水碧波、毕原荒冢、鱼台晚钓、细柳清风、马跑泉矶、杜邮春草、龙岩翠柏。这八景今天可见的只有毕原荒冢了。

清代时,咸阳下设四乡:东北乡、西北乡、南乡、西乡,共辖四十一所。

民国三年,西安府被废置,改为关中道,咸阳属之,后又直属省政府管辖。一九三九年咸阳属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5月设立咸阳分区,辖咸阳、长安、户县、周至、兴平、武功6县。

咸阳起于战国,兴于秦,毁于项羽,重建于明初,发展于当代,她见证了秦、汉帝国等十三个王朝的的兴衰成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她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无数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早已化作五陵原上的黄土,在历史的风雨中消散得无影无踪,只有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依然散发着活力,继续谱写着辉煌的篇章。

三、咸阳历史遗迹和文化

1、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批次:第一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兴平市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西距兴平市12千米,东距咸阳市15千米。其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霍去病墓

批次:第一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兴平市 南位镇道常村西北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茂陵东约1千米处,墓为山形,俗称“石岭子”。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米,南宽56.70米,北宽58.40米,高18.3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墓南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经,通向墓顶。1961年3月4日,霍去病墓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昭陵

批次:第一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礼泉县 烟霞镇九嵕山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4、乾陵

批次:第一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乾县 城关镇312国道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会要》)。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顺陵

批次:第一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区 底张镇韩家村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礼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大佛寺石窟

批次:第三批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彬县 城关镇大佛寺村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地理坐标。佛寺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大规模开凿于唐初,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基本建成,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寺内有446处佛龛,1980余尊精美造像,是盛唐京师长安附近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其唐代大佛为关中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1988年01月大佛寺石窟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昭仁寺大殿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长武县 东大街(长武县博物馆)

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历代多次重修。原寺已毁,现存大殿为宋代重建。该殿梁架结构颇为特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一例。大殿面阔三间,10.6米,进深三间六架椽,10.5米,殿高约8.5米,单檐歇山顶。基座高1米,前有月台。大殿平面用檐柱12根,柱头用阑额、普柏枋联接,阑额至角柱不出头。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秦咸阳城遗址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渭城区 窑店镇长陵车站处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首先在城内营筑冀阙,以后历代秦王又增建了许多宫殿。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模式,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了皇宫。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9、长陵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区 窑店镇三义村北

长陵,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1988年01月13日,长陵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郑国渠首遗址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泾阳县 王桥乡上然村北仲山西麓、泾河东岸

郑国渠首遗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乡泾水出山口附近。郑国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采纳韩国水工郑国关于引泾灌田的建议,历时10年修成,故名。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

11、甘泉宫遗址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淳化县 铁王乡凉武帝村

甘泉宫遗址,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甘泉宫兴废年代待考。现存遗迹有城墙、大型建筑夯土台基、陶窑等。南城墙长1948米,西城墙长890米,北城墙长1950米,东城墙长880米。城墙残高不等,周长约为5668米,夯土筑成。在遗址中心区现存有西汉的石熊、宋代的石鼓各1件。附近发现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种陶质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等。

12、泰陵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杨陵区 五泉镇王上村

泰陵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独孤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城西5公里处三畤原上,即: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此处埋葬的是隋代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杨陵区因此而得名。杨坚在位23年,公元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此地。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西汉帝陵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区 多处子项,此处为阳陵,正阳乡张家湾

西汉帝陵是西汉11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高皇帝刘邦-长陵、孝惠皇帝刘盈-安陵、孝文皇帝刘恒-霸陵、孝景皇帝刘启-阳陵、孝武皇帝刘彻-茂陵、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孝宣皇帝刘询-杜陵、孝元皇帝刘奭-渭陵、孝成皇帝刘骜-延陵、孝哀皇帝刘欣-义陵、孝平皇帝刘衎-康陵。西汉是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封建社会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完善、确立和巩固基本上都完成于西汉。

14、三原城隍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三原县 东大街33号

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

15、泰塔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旬邑县 体育场北面

泰塔,又名旬邑宝塔,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高53米,直径12米,建筑面积144平方米,结构为楼阁式青砖塔,塔内有旋转木质楼梯可至塔顶。塔共七层八面,24个窗洞,56个风铃,还有铁铸龙、人雕像等,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泾阳崇文塔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泾阳县 泾河新城泾河大道崇文塔景区内

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泾阳人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所建,是中国最高砖塔。崇文塔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度87.218米,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崇文塔为全国保存最好的砖塔之一。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彬县开元寺塔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彬县 西大街(开元广场)

该塔创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塔体呈八角形,七层中空,塔高46.94米,塔底宽度14.04米。整个塔体外观挺拔秀丽,显示了我国唐宋时期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2001年彬县开元寺塔作为北宋时期的古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武陵寺塔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永寿县 永平镇原武陵寺内

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1年),塔高30米,为中国至高铁塔。武陵寺塔身高27.5米,直径6米,周长21米,七层八楼,第砖质木式结构。重檐楼阁式,层层有斗拱飞檐,角有风铃,楼门有圆有方,外有平座栏杆,所雕图案各异。塔身内为两米见方天井,木质楼梯旋绕直达塔顶。隔层拱门相对,出拱门凭栏可以俯瞰四面山色。2006年05月25日,武陵寺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咸阳文庙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渭城区 中山街53号

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据明代万历《咸阳县新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经过明天顺三年、万历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庆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绪十四年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12栋,占地12.78亩,被辟为咸阳博物馆。2006年,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碾子坡遗址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长武县 冉店乡碾子坡村

碾子坡遗址,先周文化古遗址。1959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个不同地点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积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先周古墓达200多座,出土文物数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瓮等。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古邰国遗址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杨陵区 杨凌示范区李台乡圪瘩庙村

古邰国遗址是5000年前邰国的邰氏乡民所聚居之处。这里发现厚达3米的大面积、多层次灰层,上层有秦汉云纹瓦当和瓦片,下层有邰民所遗之陶器、灰坑、窑址及长达15米的居住遗址,还有高4米、宽2米的窖穴遗址。古邰国是尧舜时代农官后稷教民稼穑的故国。

22、郑家坡遗址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武功县 武功镇漆水河东岸

1980年发现的,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区分南北两个小区,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壕沟。遗存主要有房基、灰坑、窑穴、陶窑,还有陶器、石器等物。房基的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文献记载周人早期活动在漆水下游一带,郑家坡遗址就处在这个范围之中,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重要的线索。遗址的出土文物佐证了《诗经》、《史记》等史料记载的真实性。2013年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秦直道起点遗址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淳化县 铁王乡凉武帝村

秦直道起点段位于淳化县境内,自汉甘泉宫遗址宫墙北门起向北,至北庄子村处开始收窄,上行1千米后拓宽至17米,其后向北延伸至还把1769米处的鬼门口,此处宽约为20米,再向北进入旬邑县境内。2013年7月21日,秦直道起点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沙河古桥遗址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秦都区 钓台镇资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

沙河桥遗址一号桥现暴露出木桥桩16排,112根,每排间距3—6米,已经露出的木桩高2米左右,直径为40厘米。桥桩上端残缺不全,有火烧痕迹,桥面已不复存在。二号桥在一号桥东300米处,已发现5排41根木桩,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桩高2-3米,还发现9.54米方形大桥梁一根、卯俱在。两座桥均宽16米,据文献所载,根据当时河道的宽度推测,这座桥长约500米。在桥址附近还出土有秦汉时期的铜器、铁器、砖瓦等文物100件。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5月3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安仁瓷窑遗址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旬邑县 城关镇安仁村

安仁瓷窑遗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文化遗址。西临三水河,东依原坡,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1977年,咸阳地区文管会主持,发掘面积1261平方米,清理出瓷窑10处,出土遗物89101件,主要有碗、碟、罐、壶等。另外还探出暴露于一面的堆料场及晾坯遗址,并调查出窑址31处,炉灰渣瓷片堆积坑22处,坩土原生层7处。安仁瓷窑发掘的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窑炉史提供了新的依据。2013年5月,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汉云陵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淳化县 铁王镇大疙瘩村西

汉云陵是汉昭帝母勾弋夫人赵太后的陵墓,墓冢为覆斗形,墓四周有阙门,门外置双阙,西阙、北阙在过去农田基建中破坏严重,东阙和南阙至今保存比较完好。墓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边长155米至158米,清晰。墓冢表面计32400平方米, 占地约54亩。陵园设有四门,门外置双阙,西阙、北阙在过去农田基建中破坏严重,东阙和南阙至今保存比较完好。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兴宁陵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渭城区 正阳乡后排村

兴宁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之墓。李于北周建德元年 (572) 死,葬咸阳。唐武德元年(618)追尊为世祖元皇帝,陵称兴宁陵。陵墓封土为圆锥形,底部周长 133 米,高约 5 米。陵前保存有石狮 1 对,石天鹿 2 对,石虎 1 对,造型古朴,雕刻细微,与永康陵石雕造型相似,为同一时期石雕。2013年3月,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永康陵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三原县 陵前乡侯家堡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李虎曾助北周伐东魏有功,封为柱国,死后追封为唐国公。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元年 (618) 追尊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增修陵园,称永康陵。陵墓高7米,底部周长430米。墓南尚存刻字华表、石狮、石人、石天鹿等具有初唐风格的石刻。2013年3月,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清梵寺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兴平市 东城街道办事处北寺巷

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清梵寺内建筑,塔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塔随寺名,初称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称保宁寺,塔亦遂称保宁寺塔。北塔为七层八棱砖塔,底部每边长4.35米,高38.6米。各层每角都有砖柱,第二、三层还有砖砌转角和斗拱,每层南北两面有门。北塔曾多次修葺,现塔身略有倾斜,塔顶已损,对塔顶以及塔身进行修缮中。

30、报本寺塔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武功县 武功镇北关武塔村

陕西名塔之一,报本塔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记载,报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据发现塔下地宫所藏文物考证,报本寺塔重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八十年代初,报本寺塔稍有倾斜,1987年5月24日整修,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塔下有地宫。出土文物100余件,地宫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玉、铜、石、丝绸六大类、其中金棺、银椁、豹斑玉筒、舍利子等,在国内出土文物中比较罕见。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大部分现收藏咸阳博物馆。于1957 年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于2013年5月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