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动态新闻 > 正文

渭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更新时间:2024-03-26 23:45:33 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渭南历史上名人有司马迁、杨坚、仓颉、白居易、寇凖、杜康、郭子仪、王翦、王鼎、雷德骧家族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渭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一、渭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司马迁(前145—前87)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渭南韩城)人,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受其影响,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天汉二年(前99),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而触怒汉武帝,遂遭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后于公元前87年逝世,终年56岁,今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仍存有司马迁祠墓。

传说,司马迁是因为他的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受“戾太子事件”被斩,他也被牵连致死。司马迁的两个儿子逃回故乡韩城,族人怕株连九族,决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从此司马迁的后代便分别姓“冯”和“同”了。

杨坚(541~604)

杨坚,即隋文帝,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渭南华阴)人。杨坚出身名门望族,相传他是西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代世孙,其父杨忠,是北周名将之一,杨坚是隋王朝的建立者,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杨坚14岁担任京兆尹曹,北周大定元年(581),杨坚推翻周静帝,自立为帝,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开了“科举取士”的先河,按成绩来选取任用人才,以此来扩充封建王朝统治基础。

开皇十九年(599),杨坚听信谗言,废黜了太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仁孝四年(604),杨广为夺取皇位,派人将病中的杨坚杀害,自己当上了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仓颉

仓颉,传说中的文字之神,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相传为白水县杨武村人,葬于史官村北黄龙山下。传说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关于仓颉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全国多地存有相关遗迹。其中,白水县仓颉墓与庙,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据《仓颉庙碑》记载,汉延熹五年(162年)已颇具规模。虽经战乱,庙内依然现存有历代题字碑石18通,2001年6月,白水县的仓颉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居易(772-846)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五六岁便开始学诗,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仅诗就有三千六百多首,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生性善良、正直,敢言直谏,有刚正不阿的操行,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他坎坷的经历,也使他有机会了解广大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晚年移居香山寺,一心参佛,与僧人吟诗唱和,会昌六年(846),这位伟大的诗人与世长辞,终年75岁,死后葬于香山寺外山坡上。

寇凖(961-1023)

寇凖(准),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除在朝为官外,寇准还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太平兴国五年(980),19岁的寇凖考中进士,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含冤负屈被贬谪雷州,寇凖在当地传授农业技术,开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群众解说天文地理,对雷州文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天圣元年(1023),病逝于雷州。

寇凖病故后,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仁宗准奏。但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一直到明道二年(1033),宋仁宗才为其昭雪,归葬下邽。皇佑四年(1053),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故后人多称其为“寇忠愍”或“寇莱公”。

杜康

杜康,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字仲宁,相传为白水县康家卫村人,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同时以“杜康”借指所酿所喝之酒。

关于杜康,同样说法不一。据明清《白水县志》记载,县城西北十五里处,建有杜康庙,庙左侧有墓,墓侧有遗槽颇大,传为杜康造酒所遗。乡民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男女老幼到庙中赛烹祭祀,传康以酉日死,故酉日不饮酒会客。白水县现存杜康墓墓冢封土形式为圆丘形,高5米,周围用砖砌成花墙,墓前有一通石碑,现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郭子仪(697-781)

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是西汉光禄大夫、执金吾郭广意之子郭孟儒的后裔。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封代国公,后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公元763年,因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并收复长安。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剥夺实权。。建中二年(781)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渭南市富平县)人。王翦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燕、楚等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同时,后世也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在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后,因功晋封武成侯,但此后王翦的经历却并无详细说法,也有说其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值得一提的是,富平县东北20千米处的到贤乡巨贤村北,现存王翦墓遗迹。该墓为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高9米,顶部平坦,据说该墓的西北200米处原有南北排列的六座小冢,传为埋着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等,是为了表彰王翦统一中国的战功而修的,现六冢已平,仅留遗迹。

王鼎(1768~1842年)

王鼎,清朝陕西名臣,字定九,号省崖,陕西渭南市蒲城县人。他为官一生,正直清廉,个人生活俭朴,爱国爱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投降派,是一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

王鼎幼年家贫,刻苦读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王鼎为人谦恭,爱国爱民,其一贯支持林则徐禁烟抗英的爱国行动,曾不顾疾病,赶回北京,面见道光帝,慷慨陈辞,坚决反对与英国议和,要求惩办投降派,力保林则徐可用,但道光帝对王鼎的意见不加理睬。

气愤之下的王鼎于道光二十二四月三十日,拟就了弹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劝道光帝放弃议和的遗疏,闭门自缢,为国捐躯,企图以尸谏来挽救危局。王鼎死后,遗疏被穆彰阿的党羽陈孚恩查抄焚毁,未能上达道光帝,道光追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

雷德骧家族

雷德骧(917—992),北宋开国重臣,字善行,同州郃阳(今陕西合阳北)人。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953)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大理寺丞,后因弹劾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贬商州,又流放到灵武。数年后,其子有邻向皇帝诉冤,才得以平反,回京后任秘书丞。

《宋史》记载了雷德骧及子有邻、有终,孙孝先,曾孙简夫的事迹,后人称之为“四世五杰”。其中长子雷有邻曾授秘书省正字;次子雷有终为宋初名将,平定李顺、王均之乱、北征契丹、澶渊结盟时护驾同行;其孙雷孝先随叔父平定蜀乱,大战升仙桥,荣立头功,后为右领军卫大將军、昭州刺史;曾孙雷简夫,精通经史,仁宗时被举荐为秘书省校书郎,慧眼识才,力荐“三苏”父子,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其《听江声帖》闻名于世。

二、渭南的历史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畿内(京城郊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春秋时属晋。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县,县治在今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献于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骊邑,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221年~前206年),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当属内史”。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邽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前205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复隶内史。十下邽、年(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邽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新丰、下邽,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这一年,割郑县、新丰地设密畤县,因资料有限,存疑待考。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设后承烈郡,新丰、下邽、莲勺各县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下邽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密畤县,当在此时并入新丰(经五胡之乱,旧史失传,其名遂泯,待考),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

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城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邽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拔珪名讳,将下邽改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原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灵源县遗址在今阳郭高家村,中源县址待考。三县均隶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源、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莲勺界内屡有“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邽,并莲勺,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两京地理志》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过渭南,见原上缺水,将县城由明光原迁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邽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713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太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

五代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设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祐五年(1053年)改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

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日并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邽划归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民国初年,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省直辖县。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县设置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渭南等县。

1949年5月,(原)渭南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50年5月,改为陕西省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撤销分区,由省直辖。1959年元月1日,华县、华阴、潼关并为渭南县(称大县),直属省辖。1961年9、10月间复设渭南专区和华阴、华县、潼关、渭南四县。1968年9月3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原)渭南县。

1984年1月,渭南县改设渭南市(县级)。

1995年5月,原渭南地区改设渭南市(地级)时,县级渭南市撤销,改设临渭区(县级),沿用至今。

三、渭南历史遗迹和文化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在这片土地上,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美酒,隶书鼻祖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成为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史圣司马迁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华第一诗——《诗经》开篇《关雎》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渭南洽川。

渭南市共有古墓葬、古碑刻、古战场、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战争纪念地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3697处,列入保护和开发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以唐睿宗李旦桥陵、司马迁祠墓、西岳庙、仓颉庙、党家村明清民居最为著名。

以桥陵为代表的规模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一展盛唐雄风,是中国封建皇室宫廷文化的缩影。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 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

1、司马迁墓和祠

批次:第二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韩城市 芝川镇东南1公里处

司马迁墓和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310年),占地4.5万平方米。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1982年,司马迁墓和祠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西岳庙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华阴市 岳庙街东南端

西岳庙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落,其轴线与华山主峰形成一线,布局为坐北向南长方形的重城式大庙,朝向华山主峰,主要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四周城墙建于明代,高10米,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周长1825米。整个西岳庙布局严谨,内城外廓,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形成重城式多单元的空间结构,亭、堂、楼、坊相错其间。1988年,西岳庙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桥陵

批次:第三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蒲城县 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桥陵略呈长方形,东西长2871米,南北长2836米,总面积852万平方米。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开元盛世。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1956年,桥陵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2月,桥陵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魏长城遗址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华阴市 太华路街道城南村

魏长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大荔县、韩城市境内。南起华山朝元洞西,依地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等县,止于韩城市南面黄河西岸城南村,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战国时代魏国为防御秦国而修建的长城。因位于魏国西境,故称魏西长城。魏惠文王于十二年(公元前358年)至十九年(前351年)开始修筑。

5、永陵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富平县 东留古乡何家村东北

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冢高13米,周长230米,陵园地面建筑无存,仅有古兽一对(獬豸),位于冢南200米处,西侧的头向东,高1.9米,身长1.93米,胸阔0.72米,东侧的已迁展在西安碑林石刻馆内。这对石兽是中国早期的重要艺术作品,在古代石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韩城大禹庙

批次:第四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韩城市 苏东乡周原村北

大禹庙为元代建筑,为了纪念夏禹而修建的,位于韩城市苏东乡周原村北,创建于元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明万历和清嘉庆年间重修。位于韩城东2公里黄河崖畔周原村。占地面积1983平方米。此庙塑了各种不同神像50余尊,精妙绝伦。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和正殿。献殿面阔明3间暗5间,前檐柱为八角形石柱。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甜水沟遗址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大荔县 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内

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30万年~50万年。发现有早期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骨化石粗壮,眉脊发达,前额后倾,带有明显的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体质特征,与北京猿人接近。古人类化石保存状况完好,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华州区 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县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遗址。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庙,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发现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区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个纵行。元君庙-泉护村遗址面积大,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已成为研究仰韶文化、探讨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代表性范例。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京师仓遗址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华阴市 岳庙街道办事处双泉村

京师仓遗址,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位于汉漕渠东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出土有砖瓦、陶范、陶器、铁器、兵器、钱币等,却未发现量具和粮食。遗址保存较好,是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良周遗址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澄城县 刘家洼乡良周村北

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长方形,此范围内遗迹密集,出土遗物较多。其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较大。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另见有云纹瓦当、砖及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有“宫”、“与天无极”等字。良周遗址作为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的代表性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宫布局、宫殿结构及其用途有较高历史和学术价值。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有澄城县良周秦汉宫殿遗址文馆所,于2014年10月1日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11、唐代帝陵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墓葬

地址:蒲城县 多处子项,此处定位玄宗泰陵

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唐朝十九位皇帝(女皇武则天在与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十八陵分布于渭北六县: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12、仓颉墓与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白水县 史官镇杨武村

仓颉墓与庙,平面呈方形,占地11340平方米,前部为祠祀建筑,后部为墓冢。庙门向南,中轴线上有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后殿(寝殿),以及仓颉墓,两侧配列钟楼、鼓楼、社房、厢房等。仓颉墓墓冢四周用八角墙垣,东、西设出入口。庙内有碑石18通。庙始建年代无考,传说汉代建冢,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曾对墓及庙进行维修。

13、韩城普照寺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韩城市 昝村镇吴村

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清代续修。韩城普照寺,建筑面积426平方米,主要建筑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保存有塑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阿难、伽叶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绘画一百三十余幅。大殿东西有土地庙关帝庙各一间,殿前东西侧分别为伽蓝殿与护法殿,殿后有观音洞、禅院等。

14、韩城文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韩城市 老城东学巷

韩城文庙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身,布局规范,体态恢宏。庙宇坐北朝南,1371年(明洪武四年)做过大规模重修扩建,其占地总面积8400平方米,中轴线长180余米,后存主体和配列建筑共22座,计78间,是14世纪以后中国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文庙由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5个主体建筑和4个紧密相连的院落组成。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韩城城隍庙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韩城市 文庙北邻

韩城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扩建,此后曾多次重建,成为韩城市一座坐北朝南的四道院道教道观。其中主要建筑有琉璃九龙照壁、东西牌坊、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和含光殿等。195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党家村古建筑群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韩城市 西庄镇党家村景区

党家村建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初名东阳湾,后更名党家湾、党家村。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起扩建,划出民门、二门、三门住区与发展区,清代扩建,为防匪盗,筑上寨沁阳堡。其居住居民主要为党、贾二姓族人。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2001年,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被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17、澄城城隍庙神楼

批次:第五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澄城县 西大街西端原城隍庙前

神楼重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清代续修,现存建筑基本保持明代的中国风格,由中楼、东楼、西楼并列组成,坐落在40级台阶的高台上。中楼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楼身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楼高二层,底层带回廊,上层出挑平座栏杆,斗拱形式多样,内设木楼梯、可供游人登临,顶部置八卦藻井,装饰火焰宝珠图案。1992年4月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横阵遗址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华阴市 陕西省华阴市

横阵遗址在陕西省华阴市敷水镇横上村西。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经考古队三次发掘,确认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叠压并存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出土仰韶文化时期的各类陶器280件。其中有饮食器钵、碗、盆、盘、杯等;有汲水用具小口尖底瓶;有盛储器陶罐等。这些器皿造型美观,有的表面还描绘有彩色的几何图案,色彩和谐,古朴优美,充分显示了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的工艺特点。2006年05月25日,横阵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梁带村遗址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遗址

地址:韩城市 昝村镇梁带村

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不详。遗址内采集有陶片,以泥质及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多见线纹、绳纹,器形有尖底瓶、罐等。属仰韶文化遗存。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03、车马坑17座。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一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

20、精进寺塔

批次:第六批

类型:古建筑

地址:澄城县 城关街道育才路精进寺塔

精进寺塔,又名宝塔,座落在澄城县东大街文化馆院内,因建于精进寺内而得名。精进寺塔是唐代创建的一座方形九级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3.26米,塔基呈方形,每面边长7米。据《澄城县志》(韩志)记载:“精进寺在东门外迤南,唐肃宗时建浮图九级”。唐肃宗李亨从公元756年至761年共在位6年,此塔从始建至今已有1240多年的历史。通过史料考证证实我县精进寺佛塔创建于唐代,而在宋代和清代都进行过大的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