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知识网 > 动态新闻 > 正文

青海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更新时间:2024-01-17 14:59:52 来源:高考知识网 www.xjdkctz.com

青海历史上名人有宗喀巴、确吉坚赞、赵充国、张问仁、杨应琚、高永年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青海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一、青海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和历史事迹

宗喀巴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

宗喀巴(公元1357年(丁酉年)~公元141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区的佛教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大师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铜质鎏金制成。1419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

确吉坚赞

中国藏传佛教领袖

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幼名官保慈丹。青海省循化人。远祖出于西藏萨迦昆氏家族。1937年12月1日,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圆寂后,班禅堪布会议厅于1941年指认他可能为班禅转世灵童之一。

赵充国

西汉著名将领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 。西汉著名将领。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七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等职。

张问仁

山东兖佥事

张问仁(生卒年不详)字以元,西宁人。大约生活在明嘉庆、隆庆、万历(1522-1620)年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担任工部员外郎、山东兖佥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直隶昌平 (今北京市昌平)兵备道佥事,升任参议。因为他两任工部,古时候对工部司官相沿称水部,所发尊称张问仁为“张水部”。

杨应琚

清朝大臣

杨应琚 (1696~1766),清朝大臣。字佩之,号松门。青海西宁人,祖籍辽海汉军正白旗人。雍正七年由荫生授户部员外郎。乾隆时,擢山西河东道,寻调甘肃西宁道。于1754年5月3日-1757年8月31日期间,奉旨接替策楞担任两广总督。全名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的该官职,是兼辖广西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之最高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高永年

河东蕃官

高永年,河东蕃官也。为麟州都巡检。王赡取青唐,永年总蕃兵为先锋。赡入邈川,而宗哥叛,永年以千骑直抵其城,开省章峡路,击走叛羌,结阵还青唐。羌攻甚急,复击之去。会苗履、姚雄以援师至,战溪兰宗堡,履少却,永年领劲骑断羌为二,乃退。复与李克保敦谷,又战于乾沟,单马援矛,刺羌酋彪鸡厮万众之中,斩其首,余众宵遁。

二、青海的历史

殷商以前

青海被称为“三危地”。

夏代(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

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西羌,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

商代到周秦时

青海称为“西戎氏羌地”。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前8世纪)

当时的居民已能制造戈、刀镞等铜质武器,周代农业和牧业均较发达。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属雍州地,羌人与匈奴、华夏关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羌人逐渐同华夏族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战国时代(公元前5~前2世纪)

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河湟地区,羌人由狩猎、畜牧转到农业。由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来越多,选爱剑(当时受到羌人尊敬的历史代表人物)为首领,后实行世袭制,由其子孙继承。西羌人首领称为“豪”、“酋长”、“戎王”,是当时部落的统治者。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

青海一隅比较安定,羌人有较大的繁衍。爱剑曾孙忍及弟舞仍留在湟中,其叔向南越赐支河西迁数千里,以牧为业,很是兴旺。当时贸易是以物易物,牛在以物易物贸易中作用突出。治铜技术的传入,改进了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手工业有所发展。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武帝在青海设立临羌县和破羌县(今乐都一带),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西汉宣帝元年,令将军赵充国引兵攻先零羌,同时实行屯田。这时羌人分化为生羌、熟羌户。羌汉杂居,促进了河湟一带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西汉末年,王莽要西海羌人献地称臣,卑禾羌首领良愿同意让出西海周围的土地。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西海郡,置太守,下设五县。东汉建国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肃陇东、陕西西部、宁夏南部等地,称为东羌,以西地区的羌人称为西羌。

三国、西晋、南北朝时代(公元3~6世纪)

魏在青海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从天水、狄道以西,黄河以南,均为羌人游牧范围。晋统一后,仍设西平郡,并设将军于茫拉川(贵南境内)挟制羌人。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势力扩大,并在乐都、西平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数万羌胡部落。鲜卑人的一支吐谷浑建立的吐谷浑王国,设立学校,选拔人才,开科取士,设置官职,开辟了东西交通通道,西宁成了交通要道。四世纪为吐谷浑最盛时期,其范围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他们与羌人杂居,从事游牧。此时,青海广大牧业区进入了游牧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

隋代(公元589~618年)

吐谷浑“奉表称蕃”。炀帝设西海郡及河湟郡,控制了青海湖东部和南部。隋末,吐谷浑人伏允率众回到青海湖周围。居住在边远的羌族,完全过着游牧生活,与东部河谷地带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悬殊很大。

唐代(公元618~896年)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西平郡为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6世纪中叶,西藏的吐蕃(音:波)(属西吐)日益强盛。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击败了青海东部吐谷浑,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治,建都逻些(拉萨),青海为吐蕃所辖。公元638年,吐蕃与唐在松州交战,互有胜负,松赞干布罢兵,向唐谢罪。唐遂应允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所带的工匠、艺人、书籍,对青海、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很大。公元710年,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弃隶绪赞。唐与吐蕃和好,并立碑于赤岭(今日月山),“交马”与“互市”均在赤岭。唐与吐蕃交往密切,青海便成了拉萨至长安的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同时,唐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技术,渐渐传入青海各地。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被推翻后,广大牧区出现了许多小部落,形成割据局面。

宋代(公元10~13世纪)

公元11世纪初,青海东部的封建势力拥立吐蕃普约后裔为王,称“唃(音古)厮啰”,号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宁)。公元 1099-1104年间,北宋中央政权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北宋政权在河湟地区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陕西时,北宋才放弃在青海的屯田。

元代(公元13~14世纪)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由中亚细亚回师,亲率大军经临洮进占西宁州,并在河州(今临夏县)设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管理甘肃、川北、青海一带吐蕃等族广大牧区,湟水流域各县,均受制于西宁州。当时牧区推行土司制度,并封吐蕃部落的上层分子为土司、千百户等职,以统治所辖地区。在这一时期,青海的游牧部落获得了安定生息。这时,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并建立了许多寺院。

明代(公元14~17世纪)

公元1370年,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并采取“裂土分爵,俾自为守”的办法,使他们互相牵制,作为明朝的统治工具。公元1386年,在西宁州旧城址的基础上建筑新的城垣。明朝建国后,认为用茶易马,可以巩固国防,以制羌、戎,使茶马互市制度更趋完善。从元代起,统治阶级用宗教迷信推行愚民政策,使西番人口日有减少,生产发展逐渐停滞。明代西番的社会生活、地方建制与内地趋于一致,青海的农牧业区分已具体化,以土司、千百户管理牧农业生产,每年向王朝官府纳税。青海蒙古族人系明代由新疆迁来,其首领顾实汗,牧于青海湖周围、柴达木盆地及黄河河曲一带,人畜兴旺,势颇强盛。

清代(公元17~19世纪)

17世纪,顾实汗控制青海。1643年冬,李自成农民军贺锦部攻下西宁,翌年贺部从西宁撤走,顾实汗又乘机进驻西宁。1653年(清顺治10年),五世达赖喇嘛赴京觐见顺治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员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达赖喇嘛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同时又册封顾实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赐金册金印,使顾实汗在青、藏的统治地位合法化。1713年(康熙53年)又册封后藏班禅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也赐金册金印。清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顾实之孙和硕亲王罗布藏丹津事件后,于 1752年(雍正3年),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设于今茫崖新镇,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这项措施为后来青海建省铺平了道路。罗布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强了对青海蒙、藏人民的统治,设蒙古29旗,划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1912年以后,马麒历任“西宁总兵” 、“蒙番宣尉使”、“甘边宁镇守使”等官职,马家势力开始深入到青海。直到1949年,马氏家族统治了整整40年。这一段时间里,马氏家族对青海人民进行的经济榨取、军事镇压、政治迫害等,空前残酷。1915年,由国民党出面解决了四川隆庆与玉树25族之争,决定玉树属西宁总兵管辖。1928年,国民党进入青海,决定新建青海省,将甘肃省原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乐都、循化、巴燕、丹噶尔、贵德等地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孙连仲任主席。青海建省后,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至1949年前夕,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划为1市(西宁市)、1专区(玉树专区)、2个设治局和19个县。

三、青海历史遗迹和文化

1、柳湾遗址,柳湾墓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湾,在乐都县城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距青海省会西宁70多公里,墓地坐落在村庄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柳湾墓的随葬品有陶器、装饰品和海贝等。出土人面纹和彩塑人像彩陶壶。后者在陶壶表面贴塑出一个裸体人像,加以绘彩,突出性部特征,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崇拜物。柳湾墓地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其随葬品数量之多、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世界史前考古发掘中是极其罕见的,距青海省会西宁市约78公里,高速公路、109国道、鲁大复线从此穿行。

2、热水墓群,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于1982年发现, 属唐代早期吐蕃大型墓葬群,也是 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共有墓葬200余座。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的发掘,对研究吐蕃文明史、唐代西部地区的墓葬形制和当地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以及对藏族族源的探讨均有重要价值。

3、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1999年以来,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遗址内分布着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还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遗址是史前遗址,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场面的遗存完整保留下来。

4、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遗址,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遗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的白公山。该地有三个深6米的不规则三角形岩洞,还有从上至下铁管从山间贯穿,由于不合常理,被认为是外星人遗迹。

5、贵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万历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贵德古城呈正方形,南北二城门外皆有瓮城。南瓮城门东向,北瓮城门西向,均为明后期筑成。南瓮城内有坐南向北的关帝庙,雕梁画栋,檐下用木栅栏护围。南门顶建有城楼,在清同治六年变乱中被焚,后修复,上下两层。

城墙内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在城内街市南北向的有南门街、北门街(后称王家街)、仓门街、北向街共4条。以今南北街为界,当时东侧有何家街(后改为兴文卷)、衙门街等。

6、斗后索古城遗址,斗后索古城遗址位于县政府东10公里左右的尕日干曲北岸,为唐汪文化遗址。1983年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西海郡故城遗址,古城很顺利就找到,就在海晏县三角城镇附近的315国道的旁边。与伏俟城相比它还幸运的又两块斑驳的身份标示,标着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尊贵身份,但即时如此,青藏铁路和国道还是毫不客气的从它的西北角破墙而过。

8、尕海古城,费劲程度与伏俟城相当,虽然资料上找到的地址是在海北州海晏县甘河子乡的尕海村附近,但是在地图上根本没有明确的标注,谷歌地图上的位置也不准确,路上更是没有任何路标。奔到甘河子乡,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尕海古城,最后从一个跑货运的司机口中得知是在尕海村,也问道了如何从甘河子到尕海村,才又上路奔向尕海。虽然找的很辛苦,但是在尕海村有了意外的收获,让我感受到了久违了的纯朴。一位热心的藏族老大爷嘉措利(希望拼的是正确的),还有另外一位热情的汉族大妈。对比前两天的遭遇,不得不慨叹,同一片土地养育的人怎么就这么大的差距。

9、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初命名为免儿滩遗址或托勒台,又命名为宗日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宗日遗址由兔儿滩中遗址、林场古文化遗址、兔儿滩东遗址、兔儿滩西遗址四个遗址构成。1983年试探发掘。1994至1996年,共发掘墓葬341座,探方31个,灰坑18个,祭祀坑18个,出土文物23000余件。1986年7月,被列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青海宗日遗址考古发现远古灶址。

10、丹噶尔古城,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至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壁画精美,同时也把儒、道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丹噶尔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